牢记太极推手要旨|真功必可成也

推手是太极拳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人们也称之为太极推手、打手、揉手、擖手。修炼太极拳推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练习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敏的思维能力,这样更有助于修炼太极推手。 如能按照如下几条要旨认真进行推手训练,相信各同道的太极真功必可成也。

推手要旨

1、顶劲要虚虚领起,则精神自然提起,同时气沉丹田,周身放松。由于身体上领下沉,即使身躯放长而产生弹性成为劲。“沿路缠绵,静远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若是周身僵力,就会失去棚劲,也就不能通过沾、粘、连、随去求懂劲。

2、立身须中正安舒,具有支撑八面之势,使推手时身躯不致偏于一边或依赖于对方身手之上,以免己劲为人所识,若偏一边,就不易顺遂地运用粘走功夫。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在练习中,要不偏不倚,不能有东倒西歪的现象。

3、在神气内隐则柔,外显则刚的前提下,推手时要具有忽隐忽显的刚柔变换作用,这正是求懂劲过程中不断问劲的表现。

4、推手时要求做到两手有虚实,两足有虚实,一手一足上下亦要分虚实,形成处处分阴阳,处处有虚实。待虚实的转换熟练后,只要注意一只手,其它一只手两只足由于下相随,自然也就能随着灵活转换。这是问劲、化劲和达到懂功的基础。在太极拳实战中,要做到虚实转换,分清虚实,初学太极拳要在慢练中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5、对方仰来则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之感而失去与重心;对方俯来则愈向下引,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之感;对方近迫则愈引愈虚,使有长不可及之感;对方退走则粘逼,使有迫促之感。这是符合沾、粘、连、随的化劲与发劲要求的,这样就可避免发生顶匾丢抗四病,使推手技巧迅速提高。

6、推手时精神须提起,这样周身才能轻灵贯串,并要轻灵得具有“一羽不能加”的敏感。同时螺旋缠丝也须不断变动,要旋转得形成“蝇虫不能落”之气势。若动作表现出迟重不灵,则不易懂劲,若运动没有缠丝,则失去化劲,也失去半化半进、明化暗进、即化即进的缠丝劲技巧。没有化劲就变成比力,就不成其为太极拳推手了。能化而不能发,能柔而不动刚,刚柔不能相济,都非太极两仪之全。

推手运动易犯的四种毛病是

推手运动易犯的四种毛病是:顶、抗、瘪、丢。四病是违反推手四要的,所以又名“四不要”或“四忌”。这四个字也是从“沾连粘随不丢顶”句的“丢、顶”两字发展而来的,现分别解释如下:

01顶,是出头顶牛的意思,凡用拙力硬顶对方来劲,使两力发生抵触,其两力相顶的夹角在90度-135度之间,称为“顶”。当然,实际推手中并没有计算得那么准确,只感到一方有出头顶碰就称之为“顶”。
02抗,是用力抵抗的意思。《顶匾丢抗解》说:“抗者太过之谓。”凡用拙力与对方来劲对抗,其两力相抗的夹角大体上在135度~180度,称为“抗”。顶是顶顶碰碰,大多出于劲的不圆不匀和“听劲”不灵敏;抗则近乎用硬功来抵抗,或希图用大力在攻守中取胜。所以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03瘪,旧作“匾”,又作“扁”。“匾”“扁’二字音同,瘪,音憋(bie),但作为太极拳的术语字,其音义皆同,仍应读作“扁”(bian),是应之不及而形同皮球泄气一样地瘪掉了的意思。凡推手时反应迟钝,腰硬手软,不能保持“掤劲不丢”,就往往在对方突然进攻时应之不及,而被人刚劲压扁,使自己的手臂把身体困住,这就叫做“瘪”。有的人在推手或走架时,不能做到“肘不贴胁”“腋下含空”,其两臂内侧常常贴及腋胁或胸部,这也称为“瘪”。犯有这种毛病的人是容易被人逼成背势的。
04丢是离开、丢掉的意思。凡粘不住、跟不上对方肢体的运动,失却了粘劲,甚或丢开了应该粘住对方的肢体部位,都称为“丢”。这违反了顺从不离、粘依不脱的要求,既不能及时感知对方劲路的变化,又给了对方以腾手进击的机会,那是最易被人在我劲断之时乘虚而人的。

【免责声明 】有些图片、文字来源 | 百度百科、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通悟功原创文章,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取得联系。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