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城里的四大家族!

文/庸人

潍县衙门坐北朝南,在南北轴线的北端,衙门里松柏参天,大门口有一对两米多高威武的石狮子。在大堂上就能看到衙门大门外,有一座木质结构的牌坊,南面书“戒碑”二字,北面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在封建社会也是注重政府形象的。县衙的左首是城隍庙,右首是关帝庙和孔融词。城里街道多有牌坊,都是官宦之家。

郭、陈、张、丁,曾是潍县四大家族。

论科举排行榜,“郭家科名如星烁”。《红楼梦》中,一个荣国府,一个宁国府,贾门独秀,两府占了一条大街,号称荣宁街。而潍县郭家,在潍县,竟也是本家望族占了一条长街:郭宅街。郭宅气象,卓尔不群。

即此郭宅,明清两代,前后出8个进士:明代的郭尚友,清代的郭梦龄、郭梦惠、郭熊飞、郭圲、郭璋、郭恩赓、郭育才。举人出了29人,秀才出了200多人。

郭家8位进士,郭尚友仕至明代户部尚书。清代郭家第一代,堂兄弟三人,都位高爵显。长兄郭梦龄,为清道光三年(公元1822年)进士,出任顺天香和县知县,累官至山西布政使,曾署山西巡抚。其堂弟郭梦惠为咸丰三年(公元1852年)进士,出任翰林院纂修,戊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其弟郭梦星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8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郭家第二代,郭梦龄之长子郭襄之,为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6年)举人,仕至甘肃西宁府知府。其弟郭杭之、郭薰之,一为知府,一为知县。郭家第三代,郭薰之之子郭恩赓,为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7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后人郭菋渠为现代画家。

“翰林院安陈氏家”,潍县陈家,当此无愧。清承明制,京城有“翰林院”之设。这个翰林院,颇像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一个人文俊彦的“智库”。凡殿试中状元的,初步安排是翰林院修撰;凡中进士的,初始安排翰林院编修。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叫“点翰林”。而潍县陈官俊,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又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官俊之子陈介祺,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陈介祺的弟弟陈介猷,在咸丰二年(公元1851年)朝考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祖居潍县城里北门大街南首路东的陈氏祖宅,先后出了三个翰林。所以潍县乡亲,不无自豪地说,“北京城的翰林院,简直像安到潍县陈宅来了。”(位在增福堂街的陈宅,是陈官俊父子从北门大街迁出后所建新宅,因陈官俊官至协办大学士,故潍县老乡称其宅为“相府”)尚存万印楼旧址。

西门里张家,俗称“总督府”。莫可小觑,“张氏一门四进士”。第一代,张翔(1782—1854),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进士,初任直隶省献县知县,后授河间府知府,广平府知府。第二代,张兆栋(1821—1887),张翔之侄。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7年)进士,初仕陕西凤翔府知府,接任四川按察使,后任广东、安徽、江苏布政使,漕运总督,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张兆楷(1825—1879),张兆栋之弟。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进士,出任江南兴化县知县。第三代,张僖(1850—1896),张兆栋之子。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曾出任福建泉州知县,升至福建兴化府知府。张宅故居并未完全拆除,张兆楷故居尚存。

在老潍县四大家族中,惟独丁家,非仕宦望族,却拥有大量土地与商贾。财大气粗,祖辈乐善好施,喜欢捐资助学,为老潍县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相当的力量,邑民口碑载道。说“丁宅立校如植花”,非为溢美。早在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潍县乡绅丁毓庚,曾捐巨款助学,反响甚佳。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他又出资创办了丁氏继志高等小学,由他三子丁叔言任校长。私人办学的好风气一旦兴起,如日初升,温煦大地。潍县丁氏办学,以及郭氏办学,都在潍城教育史上,写下动人心弦的一章。十芴园乃丁宅私园。

尽管今日,有人对科举取士制度,说三道四,但科举选才,有两条最佳长项,无法否认,一是公开,就是公开考试,一纸考卷定乾坤。一切腐败,在一纸公开考卷面前,无所施其技。二是公平,就是有考无类。正因如此,清朝山东全省一共出了六名状元(聊城两名,济宁两名,潍县两名),潍县独得其二。一个曹鸿勋,一个王寿彭。这两个状元,有四条线相交:一是,两人同居一巷:南关新巷子;二是,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三是,两人都在光绪一朝:曹鸿勋在光绪二年(公元1875年),王寿彭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是,在济南泺源书院曹鸿勋授课王寿彭。 所以说,两个穷书生,能遂凌云之志,倘无科举考试的有考无类,对穷富一视同仁,那“一巷状元双登科”,则绝对如登蜀道,“难于上青天”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