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思想要素与卜筮特性
周易解读:
易经的思想要素与卜筮性能
陈周易 / 撰文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后人尊她为一部人文的书、一部哲学的书、一部卜筮的书、一部变化的书…….至于她的种种特性笔者在此暂不细述,拟就《易经》的思想要素与卜筮性能作一粗浅解析。
《易经》全书按照六十四个卦编排,《乾》、《坤》、《屯》、《蒙》……这样编排下来;还有孔子对《易经》解释的十篇传文,叫作《十翼》的也编了进去。“经”和“传”原来是分开的,以后人们将其合在一起称为经书。《易经》的完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西周至汉唐、甚至宋代,还是处在编写的过程当中,《易经》里的一些图很多都是到了宋代才出现的,宋代的朱熹、程颐等人对《易经》最后的完成也做了许多事情。实际上,《易经》不只是三代、三圣所作,而是一个历史过程的好多圣人合著的一部鸿篇巨制。
一、《易经》的思想要素
一是“象”:天文是天之象,地理是地之象,相是人之象。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二是“数”:“一切皆有定数”,“定数”是指最后的结果。数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是“理”:理是指推理,人们按照道理去推断,就可以“未卜先知”。这个“理”是固定的,按照这个理去做事的结果也应是可知的,“理所当然,势在必然”。
四是“占”:古代人们按照《易经》进行占卜,故《系辞·下》曰:“能说诸心,能研诸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吉凶得失、荣辱毁誉,是有条件的,是变动不居的。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之中去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演绎推详其变化的过程,由此而知人事万物的前因与后果;“理”是探讨宇宙社会人生之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占”是根据象、数、理来推演事物因果的方法。可知《周易》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占”之学是辩证的科学的方法论。总之,完整的易学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并非纯粹的思想哲学那样,只凭意识思惟观念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
《易经》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人生中的六十四种情境。《系辞·上》曰:“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大自然千变万化有着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千变万化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同样人生也是有着一定规律的,而历史经常会惊人地相似。人们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情境当中,在这情境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知而警惕,居安思危,可以趋利避害,以求更好。
二、《易经》的卜筮特性
《易经》分为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名、爻辞。
比如《谦》卦,这是一个很好的卦:“谦”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谦》的卦辞是吉的,每个爻辞也都是吉的。
下面就以《谦》卦为例,对《易经》的卜筮性能作些具体解说。
(1)、“谦”是卦名,就是这个卦的名称,也叫“地山谦”,其象上为地下为山,山在地下故名“谦”。
(2)、卦的“三断一连二断”是卦画,就是卦的符号。“三断一连二断”,是指卦画由三个阴爻一个阳爻和两个阴爻叠加而成。
(3)、“亨,君子有终”,是这个卦的卦辞,说明这个卦是怎么样的一个卦。如占到了这个卦,就按照这个卦的卦辞来判断。
(4)、“初六、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是爻名,就是卦中各爻的名称。卦中有六个爻,惟有《乾》卦和《坤》卦多了一个“用九”和“用六”。
具体地说:第一爻叫“初六”,凡是第一个爻就叫“初”,凡是阴爻就叫“六”;第二个爻叫“六二”,凡是第二个爻就叫“二”;第三爻叫“九三”,凡是第三个爻就叫“三”,凡是阳爻就叫“九”;依次排列,第四爻叫“六四”,第五爻叫“六五”;第六爻叫“上六”,是指最上面的阴性的那个爻。所以,爻的名称“初、二、三、四、五、上”表示的是序位,“六”和“九”表示的是阴性或阳性。
(5)、爻名之后是爻辞。如果占到的不是整个卦而是卦中的某一爻,就要根据这“某一爻”来判断。如果占得该卦的第一爻,就用“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吉”来判断;如果占得第三爻,就用“劳谦,君子有终,吉”来判断;如果占得第五爻,就用“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来断……究竟根据哪一爻来判断解说?这和占卦的方法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重在解说易经的本来特性,而非说它的具体方法,对于这个问题故不赘述。
学易要根据《易经》的特性,还要按照它的方法来推断,以明“吉凶得失”、“荣辱悔吝”。有时不一定是根据卦辞爻辞来判断,而是根据卦象爻象来判断,那就要看这个卦或爻的符号之象,来分析所占之卦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分析所占之爻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里面有很多的学问,问题也十分复杂,诸如上下卦的关系、爻的位置关系、阴阳五行的关系等等。
在此,我们仅是从历史的角度、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对《易经》的基本要素和特性来作点粗浅的解释。至于如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如何传递国学正能量,现在我们究竟从《易经》中汲取什么?请看下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