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科:牛皮癣
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云:“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外科正宗·顽癣》云:“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青壮年。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病因病机]
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颈项多汗,硬领摩擦等所致;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血虚肝旺,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发作。
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袭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诊断]
好发于颈部、肘部、骶部及小腿伸侧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色正常或略潮红,表面光泽或覆有菲薄的糠皮状鳞屑,以后由于不断地搔抓或摩擦,丘疹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继之则局部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互相交错,表面干燥粗糙,并有少许灰白色鳞屑,而呈苔藓样变,皮肤损害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边界清楚,触之粗糙。由于搔抓,患部及其周围可伴有抓痕、出血点或血痂,其附近也可有新的扁平小丘疹出现。
自觉阵发性奇痒,被衣摩擦与汗渍时更剧,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也随之加剧。因瘙痒可影响工作和休息,患者常伴有失眠、头昏、烦躁症状。
本病病程缓慢,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
临床上按其发病部位、皮损多少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局限型,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分布较广泛,好发于头、四肢、肩腰部等处,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局限型相同。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多有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急性湿疮的发病过程,皮损以肥厚粗糙为主,伴有出疹、水疱、糜烂、渗出,边界欠清,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二、皮肤淀粉样变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肤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三、白疙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化火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胆火盛,熏蒸肌肤,故见皮损色红;火热内扰则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津为火灼则咽干;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化火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风湿蕴肤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
辨证分析:风湿之邪蕴结于肌肤,经络失疏,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故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风盛则痒;扰于阴分则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为风湿蕴肤之象。
治法:疏风利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
(三)血虚风燥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以血为用,血虚经血乏源,故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为血虚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于加减。
二、外治法
以止痒为原则。
(一)皮损较薄者,外涂2号癣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等,每天数次。
(二)皮损较厚者,外涂润肤膏、黑油膏、藜芦膏等,每天数次。
[其他疗法]
一、针刺疗法常取穴曲池、血海;备用穴为合谷、三阴交。中强刺激,每天1次,留针15—30分。
二、梅花针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梅花针叩击皮损,以少量渗血为度,每天1次。
[预防与调摄]
1.忌食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禁用手搔抓及热水烫洗。
2.内衣宜穿棉布制品,不宜穿过硬的衣服,以免刺激皮肤。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结语]
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应与慢性湿疮、皮肤淀粉样变、白疙相鉴别。肝郁化火证,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风湿蕴肤证,治宜疏风利湿,方用消风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外治以止痒为原则,可选用2号癣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润肤膏、黑油膏等。
艾灸治疗牛皮癣医案两则
医案1
男,年45岁,福州市体委干部。罹牛皮癣之苦(左项肩、背遍布)10余年,多方求治,均无少效。取其病位周围共10穴,每穴直灸10壮,每次直灸100壮,3天1次,经1个月灸治而愈,盖亦取其直灸逐湿毒生新肌之功。(福建省针灸名医留章杰医案)
医案2
段某,男,32岁,干部。
自诉:患者颈后局限型神经性皮炎4年余,自觉瘙痒难忍,曾多方治疗而无效。
査:皮损4cmX6cm和5.5cmX8cm各一块,局部呈苔藓样变。 1970年6月15日采用艾炷灸治疗3次而愈,随访8年,未见复发。(《现代针灸医案选》·刘华)
牛皮癣是中医的叫法,西医称为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发于颈部、四肢、腰骶等身体部位,临床上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特征,时常成片出现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平顶丘疹,形似苔藓。
中医认为牛皮癣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所致。对牛皮癣采用艾灸,可起到意想不到疗效。中医认为,艾叶苦辛温,入脾肝肾经,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的功效。
首载《别录》:艾叶“灸百病”。《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药性本草》称艾“治癣甚良”。研究表明,艾叶含有挥发油,对皮肤可产生轻度的剌激,引起发热潮红,有利于皮损部位的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功能渐趋正常,激发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艾灸取穴
主穴:血海、三阴交、曲池穴。
血海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辅穴:风池、合谷、神门穴。
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斜方肌上部外缘与胸锁乳突肌上端后缘之间凹陷处)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灸法:隔姜灸或者薰灸。
隔姜灸以上穴位10-15壮,10天1个疗程。将鲜生姜切成2~3毫米的薄片,用针刺成数个小孔,放于皮炎上面,然后将黄豆大的艾柱置于姜片上点燃,一般灸15柱艾即可,注意火候,以免灼烫伤局部皮肤。
薰灸是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皮炎病损部位,以有温热感、皮肤红晕而无灼痛又能耐受为度。每日灸两次,每次15分钟,10天为一疗程。
临床实践证明,对牛皮癣进行艾灸3日后,可使局部皮肤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一般十多天后皮损逐渐消退,肤色也慢慢地恢复正常。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这种疾病是很难治疗的,且反复率极高。好像是口服和外用药都很难控制这种病毒的复制。我看到了用艾灸创造的奇迹,所以我介绍艾灸。只要您坚持下来,我相信,随着身体元气逐渐增多,随着体内病毒的复制逐渐减少,随着病邪在体内逐渐被正气而取代的时候,重复发病的几率就会逐渐减低。但是艾灸需要坚持,即使您不每天操作,但是也需要隔三差五的艾灸加锻炼,所以说治疗疾病坚持很重要。有些人治疗的效果为什么不好,就是因为不坚持的缘故。
我治疗皮肤病一般是膀胱经点刺放血,因为膀胱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元气聚集的地方,在这里点刺放血,一是:给病邪一个出路。二是:点刺放血后在这里艾灸,使元气可以在这里补充。三是:膀胱经点刺放血可以尽快祛病驱邪,补元阴元阳。用此方法治疗皮肤病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其实治疗皮肤病艾灸还是应该以患处为主,可以兼顾艾灸大椎,膈俞,曲池,血海,肺俞,合谷。上述穴位不要求每天都灸到,但是您可以每天选择性的艾灸2-3个穴位。
在艾灸患处的时候,最好是用患处梅花针在患处点刺,然后患处拔罐,出一点淤血,这时候在继续艾灸。一般在点刺后的病灶上施灸,会促使新陈代谢,用艾灸可以在这里输入正气,逐渐引邪外出。其实治疗皮肤病也基本就是这样的治疗思路。
下面我谈一谈艾灸治疗皮肤病的具体方法:
一:点刺放血是治疗皮肤病必须的一步治疗,因为患有皮肤病的,体内的湿度就比较重,我们用放血疗法就是排除体内湿度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给疾病一个排除的出路。点刺放血,新陈代谢,旧的血,不好的,通过表皮排除,在滋生新的血,质量高的血。
二:在哪里放血:膀胱经一般是我放血的要道。我一般会在大抒开始,用大罐,每次最低四个大罐,就是双侧,每侧两罐,隔天放血一次,一直排到膀胱俞。每罐点刺3-4下,点刺后拔罐,直拔到没有血液为止。这个轮回完后,不要继续放血,给机体一个休整后,然后根据病情,继续重复这样的治疗。
三:除膀胱经点刺放血外,患处也必须要点刺放血。在患处点刺放血后,拔罐,这时候我们会看到癣面好像是立即更新了皮肤一样,您会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会持久。所以治疗要坚持重复性的治疗。
四:点刺放血后,艾灸扶正是必须的,尤其是大面积的皮炎(包括,牛皮癣,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各种皮肤病等)这些疾病,希望病人自己每天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足三里,曲池,血海,上述穴位您最好每天选择3-4个穴位艾灸,两天轮回一次。
五:除上述穴位艾灸外。患处艾灸必不可少。患处需要循序渐进的艾灸,时间需要的长一点。逐渐火力需要大一点,这样就会有效杀灭皮癣病毒。
治疗皮肤病,关键一步也是点刺放血和坚持治疗,我原来治疗的一个牛皮癣的病人,他是我的同事,四十多岁,男性,得牛皮癣很长时间了,全身都是大大小小的癣,一开始我见到他的时候是脸上很多,还有头上,一片一片的,很痒,很红,而且很厚,会脱皮,用了很多种方法也无济于事,走访很多家医院也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手段。我一开始就顺着后背两侧膀胱经从上往下点刺,点四个点,然后在他的患处也点几个比较大的,红的,总共六七个点吧,后扣上罐,隔七八分钟去掉,然后再拔七八分钟,过后上艾灸盒,一开始是单眼,双眼,后来适应了以后开始用四眼,现在用了两个六眼艾灸盒,点刺那四个点一下就能覆盖住,觉得烫了就上下移动,另外我还手持两根艾条在他的患处灸,每天就这样在单位灸三四十分钟吧,在我给他灸之前,他总是把足三里,尺泽,曲池,中脘,神阙,关元,血海,涌泉这些穴位每天有选择的灸一下,加上我给他灸的,有一两个小时左右吧。好像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灸的,直到今年的六月份。中间有很多次反复,比如他左背得癣比较多,在灸盒灸膀胱经的同时,我就重点灸他的左背,过几天后,他左背上的癣开始慢慢褪色,之前是很红的,到最后变成咖啡色,我就很兴奋,效果这么快,没想到在右背得地方又开始出新的癣点,又转攻右背,右背褪了以后又在腰部长了出来,反正是好了又出,出了又好。但我发现它总的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消得比出的多。这种情况到了七月份的时候,就是天开始热的时候,那种效果简直就是突飞猛进,我今天灸,明天它就褪,当天很红,第二天颜色就变得很浅,还有的就找不到了,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复,哎,我就发现三伏天灸的效果比天冷的时候好很多,还有就是每次用艾灸盒的地方能出很多汗,简直令人震惊,直到现在我还给他灸着,背部基本上没有了,上肢,下肢还有零星的几个,上下肢有的地方就没有怎么灸,也自动消了,总的来说,到现在好了有个百分之八十,还不到一年。我想对大家说艾灸对于牛皮癣确实有奇效,而且他就是牛皮癣的克星。只要坚持艾灸,隔三差五点刺放血。百分之80的人可以痊愈,按理说这种痊愈率在医学界也应该是非常高。
用艾灸盒和艾条施灸,最好的季节应该是可以开窗艾灸,这样艾烟就不会再室内太多,还有您如果想坚持艾灸,就必须要自己想办法,在吸油烟机下面施灸,或者卫生间打开换气扇,尽量减少艾烟的吸入量。如果近期冬季感觉艾灸烟大,那么就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艾灸,记住冬季使用艾灸,一定要买稍好一些的艾条,这样才不至于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自《单桂敏灸除百病》
泻血拔罐加艾灸治疗牛皮癣
她曾接治过多例牛皮癣患者,前不久治疗的一例牛皮癣,患者有多年的病史,患处主要集中在腹部两侧,后背上,手臂外侧。患者多年来主要是依靠药物,长期使用药物,牛皮癣未见断根,反而“癣情”更重,人也变得虚肿了,治疗时身子显得非常虚弱。
治疗主要在后背进行泻血拔罐,用真空拔罐器拔排罐。泻血拔罐是分阶段3天一次或7天一次,其它时间则以灸法为主,再佐以食物以健脾补血。恕我说得太粗略,不能详细介绍所使用的穴位,因朋友是以此为生的,我无权泄露别人的商业秘密,这里重点是谈治疗思路。朋友的方法是补泻相结合的方法,泻血拔罐是泻掉血液里的毒素;灸法是帮助患者提升阳气,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患处痊愈;食补是给身体提供能量储备兼治疗。朋友的这个思路很明智,补泻有度,相得益彰,补宜助力,泻不伤身。有些医者,泻而不补,久之,则病人越治越差。
这样治疗了月余,病人牛皮癣明显见好,她的皮肤光滑了许多,病人的精气神也提升了。患者开心地说:“以前吃药吃了几年,人都要吃死了。现在通过治疗,已经看到希望了。”
这篇博文是想告诉朋友们,以泻法为主的治疗方法,一定要兼顾到补,尤其是久病体弱者。
用神道穴、灵台穴治疗牛皮癣。
神道穴,属于督脉,在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它有宁心安神、宣理肺气、通络止痛的功效。灵台穴,也属于督脉,在后正中线上,于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它有清泄肺热、宣肺肃肺、清热解毒、理气止痛的功效。
怎么用这两个穴呢?我给你简单转述一下。这就是,选用不锈合金钢丝制成直径1.0毫米,长大概2寸的赤医针。所谓赤医针,其实是我国民间早就有的疗法,专门用于刺激督脉。用这个针,从神道穴快速进入皮下,沿着皮下平刺到灵台穴。这个过程里,患者端坐,前臂交叉,低头,双肩下垂,让背部皮肤紧致。一般来说,在进针1到1.5寸的时候,患者的双臂或者局部,就有麻木、酸痛、发胀的感觉了。这种感觉出现,就可以了,然后无需转针,留针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一周2次,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疗的结果,治疗1000人,有效率为95%。其中痊愈60%。
当然,这疗法的效果,依患者病情而有别。病变部位分散点状、色泽浅红、白色鳞屑较薄、发病时间较短,这样的人效果好。如果色泽鲜红或晦暗,发病时间长,效果一般。大部分人是坚持一个疗程才有效果。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你看,神道穴和灵台穴,都在我们的后背督脉上。督脉总督人一身阳气,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调整经络气血运行等,有重要意义。同时,灵台穴,治肺为主。神道穴,治心为主。两者调理心肺,而心肺恰又主血,气血失和乃是牛皮癣发作的内在因素之一。故而,用这两个穴,可以起到调治作用。况且,灵台穴本来就是调治皮肤病的常用穴。
研治牛皮癣的体会
“牛皮癣”是民间称谓的一个病名,在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但称谓很不统一,所以古代不统一,现代亦不统一。
古代有“白疕”、“蛇风”、“白翘疮”、“风癣”的不同称谓,实际上中医称本病为“松皮癣”。现代医学称之为“银屑病”,这也是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而命名的。按西医讲,它属于“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为了大众化,我们就权且称“牛皮癣”好了,而实际上中医所称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总之,今天要说的这个病,就是西医所称的“银屑病”,中医所称的“松皮癣”,也就是社会上所称的“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个反复发作的、常见的皮肤病,人们都知道此病顽固难治,最令人讨厌的是瘙痒难忍、容易复发,但也有很少数的患者不太痒。我治疗此病也有600余例了,不痒的也就4~5例,病灶、皮损均存在,就是不痒。因为其顽固难治,所以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名医不治癣,治癣必丢脸”。这就反应了本病的难治。
我们是医生,当然也不管丢脸不丢脸了,反正病人有病痛,我们就要给他治疗。这几年来,我在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也采取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内经》“形诸外,责之内”的理论,对本病进行研治,透过它的现象探求它的本质,遵循外病内治的原则,到目前已治疗约600余例。
但因观察、研究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完全掌握其规律,只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以内治(治本)效果较好,结合外治(治标)。先说说其临床特点。
(一)临床特点
“牛皮癣”多发生于人体躯干和四肢的伸侧(也就是中医六经循行的“阳面”)以及头部(凡四肢有的,头部大多也有),很少漫延到面部,我多年来只遇到10余例面部皮损的,严重者可漫延到全身所有的皮肤。本病多在秋、冬两季症状加重,少数患者春、夏两季加重。这与其体质的阴阳虚盛有关。
其形状特点:呈点状、钱币状、环状、牡蛎状、地图状,临床确实多种多样,受损皮肤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鳞屑,搔后银屑脱落,基底呈粉红色平面,发点亮,有的还有小的丘疹,边缘界限明显,上面覆盖着一层较薄的薄膜,有的还有小的出血点。这就是它的症状特点。只有明白了上述特点,才能与其他皮肤病鉴别。神经性皮炎就无此特点,它就是皮肤粗糙,形似布纹,因此我把它叫做“布纹征”。
有的“牛皮癣”患者皮损表面覆有一层黄白色的硬脂斑,西医也叫它“鳞屑”;病情特殊的还伴有关节型的,前五、六天我还遇到一例,全身“牛皮癣”,关节疼痛还很明显,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的带脓疱型,手指抓后继发感染;有的皮损处流水的,即渗出型,西医叫“银屑病湿疹样变”;有的呈红皮型,全身皮肤似猩红热般发红、发痒、发热,且有皮损,也就是中医所称的“阳盛之体”。
总之,其主要的自觉症状是皮损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这就是患者难以克制的主要痛苦。
(二)病因病机
下面简单地说一说它的病因病机。中医常说的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西医也常有此说法,即精神、情绪因素对本病的影响。以上原因导致了什么?导致了气血失和,营卫不调,经络阻遏,毛孔(玄府)失去透发、宣通之机。
想“牛皮癣”者,往往出汗少或不出汗,毛孔闭塞,这样皮肤失去了荣养,形成了“内湿外燥”的病机,接近于肌肉的部分有湿,皮肤这一部分为外燥,内湿不下外泄就产生了瘙痒,外燥不得滋润则脱屑,这就出现了皮损的症状。
根据祖国医学察外知内的理论,皮毛之枯燥与肺有关,肌腠之湿邪与脾有关。病程日久,缠绵难愈,湿邪则深入影响肝肾,故日久还与肝肾有关。因此,治疗此病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全面分析,外病内取,辨证施治。
(三)辨证施治
1.风寒体虚
风寒是外因,体虚是内因,所以治疗上既要祛邪又要扶正。除了以上所讲的皮损特点外,患者还表现为风寒体虚的特点,故冬季发作较多见、较重,春夏季较轻。头部及上半身皮损较多,皮色为淡红色(说明无更多的热象),鳞屑较多,瘙痒较轻,舌苔薄白,脉略浮。
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润肺燥脾兼补气。
常用方剂为“人参败毒散”加味:党参12g、荆芥9g、防风9g、炙甘草6g、川芎6g、茯苓 15g、羌活 9g、独活 9g、前胡6g、柴胡6g、桔梗6g、枳壳9g、麻黄6g、桂枝6g、蝉蜕9g、麦冬12g,水煎服。
病程久者,加鳖甲12g、生姜3片。
我个人的体会:凡瘙痒严重,不用麻黄是不会见效的,其他皮肤病也是如此,所以我在治疗中常用麻黄这味药。
2.风热挟实型
此型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银屑病发展期。此型皮肤发燥,腠理发湿,风热而挟实,其脉象浮而有力,皮损多在夏季较多,症状较重且反复发作,冬季则皮损减轻,皮疹色红,瘙痒严重,少汗或无汗,全身布满皮损,舌质比较红,舌苔黄,脉象浮而有力。
治疗原则:祛风清热,润肺燥脾兼泻实。
常用方剂为“防风通圣汤”加味:防风10g、熟川军3g、芒硝3g、荆芥6g、麻黄6g、赤芍10g、栀子9g、连翘9g、甘草6g、桔梗6g、川芎6g、当归9g、生石膏15g、滑石9g、薄荷6g、黄芩9g、苍术9g、蝉蜕9g、萆薢9g、麦冬12g、鳖甲12g、生姜3片,水煎服。
此方我们应该重视,它对于发展期的身体不虚的患者,疗效好,见效快。
3.津虚血燥型(阴虚内燥型)
此型的表现是新的皮损不断出现,旧的皮损还继续扩大,皮损鲜红,鳞屑较厚,皮肤干燥,奇痒难忍,舌边尖红,苔微黄,脉象弦数。
此型燥重于湿,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凉血疏风。
常用方剂:“滋燥养营汤”加味,此方是我从《成方切用》里选出来的,处方如下:熟地12g、生地12g、当归15g、生白芍15g、秦艽9g、黄芩9g、防风9g、甘草6g、麦冬15g、元参15g、丹参15g、蝉蜕9g、丹皮9g、槐花9g、麻黄3g,水煎服。
4.湿热蕴毒型
此型临床不多见,属于“银屑病”继发感染,甚至于感染化脓,或伴有渗出液,而且皮损糜烂,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此型湿甚于燥,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
常用方剂为“银花解毒汤”加减:银花15g、连翘9g、黄芩9g、生地15g、川连5g、当归12g、赤芍10g、蝉蜕9g、甘草6g、萆薢9g、苍术9g、元参10g、土茯苓15g、木通6g,水煎服。
5.肝肾阴虚型
此型为慢性静止型,较为难愈。皮损分布稀疏,病程较久,有的在10年以上,常伴有腰酸肢软,头晕耳鸣,有的还伴有低热、手足心发热,舌质发红,脉象弦细带数。
此型为病程日久影响到了肝肾,不单是肺和脾的问题了,所以治疗原则为:养阴润燥,调补肝肾。
常用方剂:“一贯煎”或“知柏地黄汤”加萆薢12g、白蒺藜12g(慢性的、顽固的,用此药效果很好)、生白芍12g、麻黄5g(通透宣发,佐制阴药的过腻)。
我常说,学中医的在临床上辨证不要嫌其烦,嫌其复杂,越辨证的确切,针对性越强,效果就越明显,此型已影响到肝肾了,你还治肺、脾,效果就不明显了。所以作为一名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要做细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6.冲任不调型
此型多见于妇女尤甚是妊娠期间,此型虽然不多,但应该重视。此型是因妊振期冲任失调所致,表现为妇女经治疗后皮损见轻或消失,产后皮损又出现,且伴有月经不调。
治疗原则:和血调整脾胃,兼助肾阳。
常用方为“四物汤”加味:当归15g、熟地15g、生白芍15g、川芎6g、仙茅12g、仙灵脾12g、菟丝子12g、丹参12g、蝉蜕9g、白蒺藜12g,水煎服。
7.湿恋关节型
此型多因风燥伤卫,皮损未去,病程日久,内湿不得外泄而留恋在关节,所以此型多伴有全身关节疼痛,舌质较嫩(有湿气),脉滑数。此型虽然不多,但临床上有此类患者,我们也要分型分出来,这样治疗就比较具体了。
治疗原型:养阴利湿。
常用方剂为“麻杏薏甘汤”加味:麻黄9g、杏仁10g、薏苡仁24g、甘草9g、蝉蜕9g、萆薢12g,水煎服。此方虽简单,但效果很好,只要抓住“伴有关节疼痛,脉象偏数”的证型特点,即可用此方。
8.肝郁血滞型
此型也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也把它列为一型,此型往往出现在“银屑病”治疗的后期,即恢复期。虽然皮损也消退了,瘙痒也停止了,自觉症状、他觉症状基本上都改善或痊愈了,但其皮色不净,灰紫黑的斑痕(色素沉着)滞留不退。
我们认为是肝郁血滞了,西医叫做“吸收”,就是老吸收不了,中医认为是内有肝郁而外现郁色,即有诸内形诸外了,有的1~2年不愈。
治疗原则:平肝疏郁活血。
常用方剂是“逍遥散”加味:柴胡12g、生白芍12g、当归12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薄荷6g、丹皮9g、蝉蜕9g、白蒺藜12g,水煎服。
蝉蜕对皮肤的功能恢复相当好,因为它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以上是“银屑病”分的八个类型,看起来较为繁琐,但我认为辨清楚证型还是很有必要的,疗效也是比较满意的。
临床上治疗本病有时也用一些外用药,但不是以它为主,只是作为一种治标的方法。我常用的有一种药酒:生杜仲30g、百部30g、紫荆皮30g,用65°左右的白酒八两浸泡一周后,用脱脂棉蘸、浸涂患处,每日早晚两次。
(四)研治体会
下面谈谈治疗体会。“银屑病”的特点为病程长,不易治愈,多数患者易复发,有的反复多次复发,所以目前认为本病很难根治。我自1970年到现在(1983年)十余年的研治过程中,初研治时所治愈的患者,至今未复发的也有很多,但治愈的患者也有一些复发的,有的是痊愈十余年后又复发的,所以说此病彻底痊愈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临床治愈。
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病因至今尚不明了。前面所讲的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只是认识了一部分,且多是在病机上的认识,如内湿外燥等仅仅是一些机制,特别是我多年来发现的一点是:皮肤(即毛孔、玄府)失去了透发、宣通之功能,以上所用的方剂,均离不开通透、宣发,只有通过通透、宣发,才能使内湿宣泄,病情好转。
二是在对本病的认识上缺乏整体观,不从脏腑、气血变化着眼。
三是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缺乏辨证施治的观点,不从理法方药着手;只重视皮肤局部,不重视内脏功能;只重视偏方、验方、外用药的作用,不重视辨证分型、内服药的作用。一旦治疗无效就听之任之,病人也失去了信心,医者也无能为力、失去信心。
所以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有一种为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所以对于这种病,我们也应该采取与其他疾病一样的态度。比如,肝炎一病,中医辨为肝脾不和、肝肾阴虚几种类型,也是通过辨证而分型论治,对于肾病(慢性肾炎、尿毒症、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中医也要进行辨证,然后分型论治,为什么“牛皮癣”就不可以?既然认为它复杂难治,就应该全面地辨证、分型论治,所以我对待人和病、邪和正、内和外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尽量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观点。总之,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认识、分析此病。
研治以来的体会:
第一点,要解决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内湿外燥”这个矛盾,即要抓住“通玄府,利毛窍,通透宣发”的治疗法则,这才能把复杂的病理状态转化成正常的生理状态,使表里调和、营卫调和而病自愈。
第二点,本着“形诸外,责之内”的原则,既强调内因,又强调外因,在用药上不单纯用祛邪药,也不单纯用扶正药,即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第三点,治疗“银屑病”也和治疗其他病一样,医生、患者双方都要有耐心、有信心,树立必胜的信念。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疾病的类型不同,医生辨治水平的不同等原因,患者的疗程也不相同,因此有的患者服了20付药后还未见效,便失去了信心,这时作为医生一定要有信心,同时还需做患者的工作,使其树立信心。当然也有个别患者,长期服药并无明显疗效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我在研治本病的初期,曾治一例症状较典型的患者,叫门某,男,我原籍的大队书记。这是1970年的事情,当时患者的皮损布满全身,其癫状怕人。一般本病想少侵害颜面部,而他的腰面部整个受损,皮损已侵害眼睑,以致双眼呈细缝状。
因为是本家亲戚,他来诊时就与我一室就寝。他每晚睡前要全身上下搔抓挠痒,直至出现血点时才觉过瘾,每次抓挠后,都可用双手捧出数捧鳞屑及皮痂,可盛少半簸箕,真可怕!就连其背部及双手不及之处,还要用我的“痒痒挠”(老头乐)使劲抓挠。他在我这里治疗了29天,也就是与我同住了29天,在走的前一天,其全身皮损、鳞屑全部消退,皮肤光溜溜的。当时他是属于风热挟实型,主要是用防风通圣汤,未用外用药,老家经常来人告知他的近况,我得知他时至现在也未复发。
再一例是一位女患者王某,朔县人。她也是全身性皮损,较之上一例患者皮损略稀疏一些,此患亦缠绵日久(病程较长)。此例虽皮损稀疏,但比较难治,可以说是我治疗过的患者中最难治的一例了,先后服药长达113剂才痊愈。所以我上面讲了,治疗这个病必须有耐心、有信心,因为这个病比较复杂、顽固。
还有一例是一个复犯的,患者叫杜某,男,大同市人。患者治好后,过了一年半又复发了,至今已治愈了三次,但还是复发。
所以我把这几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我们应该在思想上先有这样一个认识:即急性的、实性的、热性的、症状严重的、布满全身的比较快愈,慢性的、稀疏的,不论病程长短,都比较难愈。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辨证,不辨证是绝对不行的。
再一个体会是关于职业方面的。工人、农民(即体力劳动者)疗程短,易治愈;城市的干部、知识分子(即脑力劳动者)较难治一些,可能与城市公费医疗,用药容易、用药多,与抗药性有关系。有的一轮服毕(一般是12付或16付药),皮损就全部退净,这些多是农民或工人,但干部、知识分子就较慢,这个规律不单存在于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我认为别的病亦然。
还有一点是,未成年的儿童或未结婚的青年比较容易治,愈后瘀斑也易退,已婚的成年人、老年人较难治。这可能与生理上新陈代谢有关系,按西医的理论,在生理、化学方面,儿童是以合成为主,青壮年是分解、合成各半,老年人以分解为主,疗效的好坏、快慢可能与这些有关系,甚至还与内分泌有关系
我对治疗的600余例“牛皮癣”患者进行了临床统计:服药50剂以下治愈的为大多数,占60%左右;服药100剂左右治愈的是少数。总之,医患双方对本病都应该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要有一个必胜的信念。
以上的体会,包括那些辨证分型,仅仅是本人的粗浅认识。所有的方药都是古人的成方,我不过是在其基础上略有加减。如果说有点疗效,还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取得的。如果说一些自己的创新之处,就是我从头到尾谈到的:根据其“内湿外燥”的机制,通过“通透、宣发皮肤腠理”而使内湿宣泄。说起来,这就是我在本病治疗中的一点新的认识。开始的时候我就是强调利湿、润燥,所以疗效上差一些,后来认识到治疗时必须强调通透、宣发,用药时必用通透毛孔的药物,疗效才提高了一步。只有通透、宣发了,才能够解决外燥,也才能解决内湿。
以上仅仅是我的管窥,也可能是偏见,不一定正确,但是作为我的经验,偏见也好,正见也好,我愿意把它介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