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文献 002期 | 温尼科特《独处的能力》之二:事实上的独处
2015年8月29日,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在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第二期文献研讨会,本期我们一起研读《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选自温尼科特的文献集《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期的内容。
原著:温尼科特
翻译及讲解:郝伟杰
审校:赵丞智
整理编辑:卢璐 蒙琳徽
因为本次文献内容较多,我们将本期文献分成五个主题:
1. 当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2.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事实上的独处
3. 爱恨交织——三元关系中的人格发展
4. 喜欢比爱多了些什么——性交之后的独处
5. “原来你就住在我的身体”——好的内在客体
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二个主题: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事实上的独处
文献背景
《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是温尼科特于 1957年四月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科学会议上宣读的文章,后收录在《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文献集中。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事实上的独处
什么是“事实上的独处”呢?温尼科特强调说,独处并不只是在现实层面上一个人待着。有的人可能是一个人呆着,但他能够享受这种孤独的状态。但有的人就是待在一群人当中,他可能也没办法去享受,而是感到寂寞、害怕,甚至恐惧。
我们今天探讨的独处这个话题是一种心理机制,标志着个体一种心理上的成熟程度,或者说就是一种心理能力,所以独处与现实上是否是一个人没有关系。
所以“事实上的独处”其实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东西,我们在讨论一种独处的心理功能。
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非常有趣,因为这个观点看上去是一个——
悖论
温尼科特想要探讨的“独处”,首先是母亲“在场”的情况下,婴幼儿的独处体验。而且这种独处体验是婴儿能够发展和建立“独处能力”的最重要的体验之一,也就是说,婴儿要不断有这样的大量的独处体验,他们才能建立这种独处的能力。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母亲“在场”以及“需要的时候才在场”,然后再来探讨这种在场的养育方式平行到精神分析长程治疗中带给我们的启发。
关于“在场”:在场并不意味着在现实层面上母亲和婴儿待在一起,很多时候母亲确实是待在婴儿身边,但实际上母亲却是缺席的。比如说,母亲一边抱着婴儿喂奶一边拿着手机刷朋友圈,母亲的注意力关注着她想要从事的活动,而没有关注婴儿及其一些感受,也没有针对婴儿的认同。但是如果母亲没有看手机,而是凝视和观察着婴儿的话,你会发现,婴儿在吃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互动性表情和身体变化,而这些婴儿的表情和身体变化,会让母亲产生很多联想和幻想,这样的互动过程是婴儿需要的,这时婴儿才能感觉到母亲在认同他。这时候,母亲是在场的。
关于需要的时候才在场:比如说,婴儿在睡觉时,母亲不能叫醒他给他喂奶,不管以任何理由,如果母亲叫醒婴儿喂奶,这是母亲发起的活动,而不是婴儿的需要,这时母亲的行为就让母亲不在场,对婴儿来说这是一种侵入。此时,婴儿的需要是安静地睡眠,并需要母亲也安静地待在旁边关注自己的睡眠,并对孩子产生幻想。所以母亲要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在场才是有效的养育,当然这需要母亲有能力识别婴儿此刻的需要。
婴儿在睡觉的时候如果有母亲的关注,婴儿就会睡得很熟。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成人在睡觉的时候有人在关注着我们,哪会是什么情况呢?为什么我们不仅无法入睡,反而会感觉到不安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这里就联系到另一个问题:精神分析的治疗为什么都是长程的治疗?
即使是一个精神分析大师,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治疗一个来访者。不是因为治疗师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过早、过快的分析和解释对来访者来说是一种“侵入性在场”(其实是不在场),而不是治疗师的有效性在场。必须要来访者自己开始有了这样的需求才可以。当来访者意识到或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而且此时治疗师恰恰正好识别到了来访者的需要干预的需求,治疗师的解释和分析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也就是说,来访者需要的时候治疗师恰恰在场才能发生疗效和变化。但是,由于来访者的多重防御,他们早年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愿望要想展现在治疗中一定是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治疗师与来访者构建安全的环境,要治疗师一直待在那里,密切识别着来访者需要时刻的到来,这种治疗需要时间。
所以,如果对一个来访者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假设接受治疗的来访者是一个没有防御的婴儿,他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与我们产生联接,那么我们可能只要三四个月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婴儿与人亲密联接的需要非常强烈,而且婴儿没有防御或者说还没建立防御,所以与婴儿建立亲密关系之后,对婴儿的任何操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来访者不是婴儿,当他们内心充满了婴儿幼稚的愿望来到治疗室时,他们是处在多重复杂的防御状态的,他们根本不敢体验自己的强烈渴望,在生活中即使有可以包容他的人,他也是害怕去依赖他们的。这种状态被来访者带到办公室里来,治疗师没有两三年去解决防御是无法成功的。
我们再回来继续说独处,婴儿独处时母亲在场,表面上看两人之间既没有言语交流,也没有行为上的喂养,但这两人之间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没有言语交流,但婴儿还是感觉跟妈妈“在一起”,这种状态叫做婴儿的“自我关联性”(ego-relatedness)。ego指的是婴儿的“功能我”,是一个适应现实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此刻婴儿的功能我是处于一种与环境的适应性关联状态的。“自我关联性”这个术语是与“本我关联”(id-relationship)相对应的。
如果对于一个人的感受非常混沌和孤独,他就有联接他人的强烈的需求,并激发出我们或他人的原始行为,比如与爱人激烈争吵时,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到底在吵什么,如果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我们很可能就处在“本我关联”的状态。
相对的,如果对一个人的感受非常清晰,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和他所关注的东西,以及他有着怎样的需要,平时做着什么事。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争吵也是淡淡的、平和的、争论性的和建设性的,有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不会被焦虑或愤怒所淹没。这时我们就处在“自我关联”的状态。
婴儿的独处应该是一种“自我关联性”状态,一个个体的独处能力就是一种自我关联性和适应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两个日常生活中更常用的词来描述“本我关联”和“自我关联性”——“爱”和“喜欢”(love v.s. like)。
我们通常认为,love是较like更高级的感觉。但是温尼科特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是,like是比love更高级的情感。love是一种强烈的占有感受,属于“本我关联”,而like是一种愉悦的感觉:“我不要求这个人必须在我面前,但我想到他就会非常欣喜”,是一种“自我关联性”。
换句话说,love比like口味重,前者是占有、拥有,而后者是珍惜、共享。
下面,我们举一个来访者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关联的变化。
在进行了三年的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最后一次治疗中,一位来访者,一名31岁的专业男士,沉默了几分钟。然后,他看着他的治疗师,开始讲话:“今天表达我内心的东西很困难。我非常感激你对我做的一切。当我最初来看你时,我对我内心一无所知。所有我知道的就是“我一团糟”。现在,也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我确实有了“我是谁”的感觉以及理解了我从别人那里在寻求的是什么。我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来访者。我在你面前隐藏了很长时间。我和你玩游戏来回避看我自己。但最后你还是发现了“我”……。你有着不可思议的耐心、坚持和等待。为此我再怎么感谢你也不为过。我想告诉你,虽然你说你自己说的不多,但我感觉我很深地了解了你,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选自《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在治疗结束的时候,这位来访者对于他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治疗过程中,这个来访者对治疗师一定有很多的投射,比如对治疗师的愤怒、怨愤,有很多属于“本我关联”的强烈表现。但在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在场陪伴下完成了独处这个任务,获得了独处的能力之后,我们会发现,他和治疗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改变,有了更多的属于“自我关联”的表现,比如他能理解治疗师了。
亲密关系中的“本我关联”和“自我关联性”
我们的亲密关系中存在着承诺,我们自己身上有很多没有处理好的本我关联的部分,所以我们需要承载彼此的那部分本我的需求。如果能够理解这个发展过程的话,我们可能会有更大的信心去承担爱情关系,直到有一天,两个人在关系中都成长了,你会非常地感激彼此,你会感激对方曾经在两个人都还不太成熟的时候能够承担你本我关联的那部分,而能够去陪伴你去发展出独处的能力。
这个过程肯定是困难的,也肯定会经历很多痛苦,但如果你们能把这个过程达成,之后是美好和幸福的。
下面我们来聊聊
世界上最亲密的心灵-躯体关系——性交之后的感受
如果双方的心理功能和性功能都很好,那么性交这个过程其实不需要很长时间,双方就都能达到很满足的状态,这种满足状态是一种很欣然、喜悦、极度放松的陪伴的感受。这其中并不是没有了激烈的本我关联部分,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升华的形式去体验。如果一个人只能本我关联,他就会强调做爱时的躯体激烈性和时间的长短,类似A片里的一些场景,性交只能停留在躯体行为层面上,这时整个性交过程过分被身体占据,他们体会到的感受并非愉悦,尽管能达到躯体性生理高潮,但并不能达成极度的满意感。
真正的性交满意是两个成熟(具有了独处能力)的个体进行了一段非常满意的性交之后,这时候两个人可能都躺在床上,但这时两个人貌似有关系又貌似没关系,他们都活在自己的状态里,但同时又关联着旁边那个陪伴在侧的人。他们没有言语交流,但似乎他们又在全面地联接着,是那么的安静、惬意、放松、信任,这是一种极度的满意感。
文章中提到,“本我张力的升高会产生焦虑”,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本我张力升高带来的焦虑需要自我功能去处理,但有很多原因会造成寻找张力释放对象或者进行张力释放的过程中,我们没办法彻底满足。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虽然两个人做爱了,但彼此都不能满足,所以性交之后,个体的这种愿望依然强烈,因为本我能量没有完全释放掉。这种现象在边缘性的来访者身上比较常见。一种原因可能是对伴侣的力比多投注不够,其中可能还会伴随着罪疚感和投射性指责。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冲突性防御,即出于某种原因不允许自己体验这种好的感受,比如丧偶之后和他人的性交。
但是,本文还提到“本我张力的缺乏也会产生焦虑”,这是为什么呢?温尼科特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焦虑。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吃饱奶之后就睡去。此时泄掉了饥饿的张力,而新的张力还未出现,这时的婴儿处在一种“空”的状态,处在一种恐惧、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状态中,于是婴儿要通过睡眠来防御这一焦虑。
如果此时环境较好,婴儿会逐渐发展出时间的概念。“我有空的状态,我也需要等待本我张力重新出现的状态”。不断重复这样的体验,会让婴儿意识到,“我现在没有这样的体验,但是没关系,一会儿我就有了。”这种能力有赖于环境帮助婴儿进行时间和空间整合的机会,也有赖于食物在婴儿胃里面储存一段时间的机会,这时婴儿是不害怕的、安全的、能入睡的,能够帮助他对抗这种焦虑。所以,婴儿时间和空间的整合功能为独处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里关于时间的整合可以联想到对“暴食症”的新的理解:空腹的时候饥饿张力上升,然后开始找吃的。吃饱后,饥饿的张力泄掉了,这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空的焦虑,因为缺乏时空整合功能,也就缺乏独处能力,暴食症患者必须要通过继续吃来处理这种本我张力降低之后出现的空的焦虑。
高峰体验与自我高潮的区别
高峰体验(climax)指的是令人愉悦的良好体验,这里面,本我冲动被很好的整合到自我(ego)中。自我高潮(ego orgasm)指的是虚假的高峰体验,本我冲动及幻想未被充分整合,仅仅停留在自我(ego)表面(即,接近生理、躯体的层面)。
大家会注意到这样一些区别,有些成年人在性交中很容易达到高潮,而且不需要很激烈的性交行为;反之,有些人过分强调外在刺激,如,类似“50度灰”电影里主人公需要性虐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高潮。
类似情况在玩耍的儿童身上也能看到:有些儿童可以愉快的玩耍,在玩耍中能够产生类似于成人的“放松”性愉悦体验,而反之,还有些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显得异常兴奋,这些儿童由于身体被过度唤起而无法享受游戏过程,也无法获得愉悦体验。
以上现象背后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动力。前者已经发展出了独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好的内部客体已经形成,个体对于客体及未来充满信心,有着坚实的本我冲动永不落空的自信,这时候,个体进行的活动(性行为、游戏等)其实在内部幻想中已经有个很好的客体在进行回应。反之,后者未发展出独处能力,内部客体是不令人满意的或者甚至是缺失的,这时,在性行为或游戏过程中,个体虽然面对着一个现实当中的客体,但是由于内部客体质量不高,个体仍然处于防御状态,对于面前的现实客体并不能真正自信,因此,本我体验不能很好地释放,而追求自我(ego)层面的高潮也只是企图用外部客体的回应性来重建内部客体的质量。但由于个体本身的防御性,现实客体不管表现得如何好,对于个体内部客体的修改都是有限的。
以上这些机制还有很多现实例子,比如,发展出独处能力的个体能够很享受一场音乐会、话剧、一段友谊、一部小说等等;而未发展出独处能力的个体却不能很好地享受以上内容,反而会有一些强迫性手淫、SM等行为。
补充提问(性交后的独处部分)
提问:解释一下关于本我的张力、时间整合能力的概念。
答: 我们为什么要性交,因为本能的张力提高了,让我们很焦虑,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性伴侣去性交,当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性伴侣,我们有了满意的性交,这个时候本能的张力就降下来了,当降到零的时候,反而带来了新的焦虑,是本能张力降低的焦虑,那么这时候需要什么来hold住这个焦虑呢?得需要独处的能力,如果我们有独处的能力,才能hold得住这个焦虑,而这个独处的能力实际上是时间上的整合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如果可以在时间上hold得住这个焦虑,等待着,等待本能的张力再次升起来,这是需要时间的,能够耐受住独处的过程直到下一次本能张力再次升起,这又意味着生命再次灿烂了。所以在健康的人性交之后,他们需要独处,谁也不会打扰谁,他们会静静的在那里互相的需要,来处理本能落空后的焦虑,等待生命再一次升起。
有一部分人在性交之后是焦虑的不满足的,那么他的独处的能力可能不够,处理不了本能张力泄掉之后所带来的焦虑,可能会表现出抱怨,抱怨对方的性交过程不够好或者是无法达到性高潮等等。这都关乎于独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