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无才的思考

我们经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西蜀到后期确实缺乏真正的人才,不仅在武将方面、在文臣方面亦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少有人进行过深入地思考。本文简单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导致后蜀人才凋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刘备的皇叔身份并没有得到士族的广泛认可。汉献帝让刘备进族谱时已经在迁都许昌之后,曹操已经从实质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与董承谋划衣带诏,急需有领军经历的威望之人,而刘备从涿州招募义兵抗击黄巾军时起,就一直以中山靖王之后标榜自己,双方可谓一拍即合。但刘备的皇叔身份却并没有得到士族的认同,其主要的原因是世家大族基本上都能看清楚大汉气数已尽,要寻求的是有势力的诸侯保护自己的家族利益。而刘备上无州城之地、下无统帅之兵,完全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认可刘备的都是一些世外隐士。

这一点,在刘备投荆州刘表时表现的十分突出,按理天下名士多集中在荆襄、颍川之地,刘备收服之士十分有限。陶谦无志、三让徐州,刘备却因无善谋之人得而复失。同为汉室宗亲,刘备在刘表帐下也没有享受到皇叔的待遇,仅仅是曹操攻伐刘表的战略缓冲而已。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助其一步步实现了隆中对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而司马徽却给出了得其主而不逢其时的论断。想司马徽作为岳麓书院的创始人,门生何其多,但其余学生很少有投刘备的,即使被动投奔刘备的庞统初期也没有得到重用。

其次,孔明应该承担西蜀无人的主要责任。客观说孔明确实有才,不辜负卧龙之称号。但孔明之才多在领军征战而不在内政管理,须知打仗主要比拼的是经济基础,对此诸葛亮尤不自知。这一点可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反对者的观点主要是其七擒孟获时诸葛亮和马谡的对话。诸葛亮对其他人才持有的打压的态度直接导致西蜀无人。庞统与其有同门之宜,在入川时尚且让其自领一兵,完全不顾西蜀本土势力的强烈反弹,也是庞士元点背,不幸而亡,至此诸葛亮再无可与其争锋者。

同时,诸葛亮十分不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在东吴周瑜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基本上保证了江东三代的人才供应,更不用说谋士过百、良将千员的曹魏,而西蜀立国之后仅有诸葛亮可以六出祁连山,稍微有点想法的魏延却被给予脑后反骨的论断。前期马谡不信任,到后来收姜维后再着手时间上已来不及,于事无补了。除此之外,孔明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事无巨细必亲恭 ,在给司马懿送妇人装时使者的话语可以说明,丞相凡什以上事务都要知道,不放心、不放权,只相信自己,时间一长,别人的主动性全无,团队的概念逐步消退,以一人之力扶大厦之将倾,何其可笑。

最后,东吴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之后,刘备命丧白帝城。从表面上看刘禅无雄才,非守成开拓之主。实际上,刘备和诸葛亮长期打压的西蜀本土势力如巴东势力、蜀中望族势力、川北汉中势力等本土势力开始抬头、难以压制,这也是长期奉行的人才政策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同时,刘备占荆州缺乏正义性,属于暂借,而西蜀地处西南、远离中原,二代人才更不会主动投靠,本土势力又静观其变,怎能不后续乏力?另外,刘备东征后西蜀国力锐减,已经不能支撑大规模的战争,而战争的掠夺性又是补充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诸葛亮连年征战,看似鞠躬尽瘁、实则穷兵黩武。

试问,一个在名义上不太正统、只依靠个体、实力又相对较弱的团队,又如何能长久呢?即使曾经的辉煌也只是个人的辉煌而不是团队的辉煌,想西蜀天府之国,二世而亡,焉能不是自取之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