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底下的央视主持人极其“不正经”,我们都生活在巨大的镜像之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新闻里那些端庄大气的主持人,私下里被拍到的时候,往往很不正经。比如上身西装笔挺,阳刚正气,观众看不到的下半身却可能是一条牛仔裤配人字拖;比如女主播前一秒还端庄娴雅,后一秒就能揭掉假发露出混夜店的姿态发色。
比如从前一直很严肃的央视主持人们,如今也开始在抖音上开设账号,时不时发布一些镜头背后的人伦常态,一反自身在新闻播报中的严肃大气端庄形象,状态无限接近正常人举止。
网友在各种社交平台看到这些“刻意露馅”时,往往乐不可支并高呼:“原来你是这样的主持人啊,这样的主持人,先给我来一车”。
言下之意:看起来高大上的你们,原来私下跟我们普通人是一样的。这样很好,这样最没有距离感!感觉我跟你之间并无太大区别!这种感觉我很喜欢!
扔掉距离、戒备、姿态,与围观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得到他们的欢呼和好评。撕掉学识、素养、所处环境对人的塑造与要求,像个平庸场合中的普通人一样,你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极其容易也非常简单。
当社交媒体简化了各种门槛,降低了入门要求之后,善于发现受众的喜好,并以受众喜好来打造自身人设以赢得他们的好感,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拥趸,就成为了一种截取流量和关注的路径。
这样的成名路径简单吗?当然简单而且有效。可事实上,愿意这样自降身段的人,并不多。
更多的人选择苦读、自律,辅之以极其艰难的自我淬炼,目的不只是抵达类似央视主持人在新闻联播中的那种,端庄、大气、不可企及
为什么?因为这是人们潜意识里希望达到却无法抵达的高度,并且其中的心理状态复杂。
1. 我无法企及
2. 看着的确很牛逼很让我羡慕嫉妒恨
3. 跟自己的生活很有距离感
4. 需要很强的硬实力才能这样
5. 我办不到,也看不惯你们高高在上的样子,所以讨厌
6. 要是他们跟我的状态一样,跟我水位拉齐,我内心就平衡了,我就喜欢你们
在大众的心理认知上,平均主义永远是最好的。
为了这种平均主义,为了使自己顺利融入集体,普通人最常做的,就是泯灭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大众集体的状态保持一致。毕竟,成为某个集体中的一份子,自己才有了社会身份:哦,我是这样的人,我有安全感。
而这种“成为”的代价也很明显:体系体制内的框架早就搭建完成,而需要以竭力融入的方式,才能加入其中的人,往往越融入越普通。
但是比起被孤立的惨状,“普通”已经是人生中的“尚可”。
为了这份“尚可”,以及集体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们不惜持续阉割掉自身特征与个性,却永远不会想要在保持自身个性特征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单独的自我与社会融洽的新路径。
毕竟,这是在创新。况且,人生短暂,所求甚多,谁也不敢贸然去走一条渺茫而看不到前景的路。无力创新,不敢冒险,逐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但人群中还是有少数天赋异禀又敢作敢为的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步入了普通人鲜少企及的高度。

在这一高度之内,思维、认知、能力、技巧等都有极其清晰的要求与标准,进入其中的佼佼者,必然也符合这些要求中的大部分。一如大众眼中所见,那是无法企及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以及明显能够感觉得到的,让普通人极其不喜欢的,距离感。
所以,当你因为主持人的“不正经”而将其引以为同类时,你欢喜的,可能不过是自己的真实生活状态而已。
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轻而易举就能被主持人们表现出来,但主持人那种“端庄”、“大气”、“上档次”,却是普通人不容易达到,甚至无法抵达的(其他岗位、行业地位类同)。
换言之,优秀者可以随时回归普通人生活状态,普通人却很难瞬间变得优秀。
这之间的差距和距离,非常明显也极其难以跨越。而这也正是为什么人生伊始,无数原本普通的人都愿意通过艰难的自我磨砺和自律,以抵达高要求高目标的原因。
如果看懂了这中间的“区别”与间隔,就不会对主持人的不正经大惊小怪,甚至于好感度飙升。因为,你越是对不正经或俗常平庸感兴趣,越表明它们才是你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所处的人生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生活在巨大的镜像之中。
所以,如果不对现实现象加以辨别和思考,看不见真相,以为眼前所见就是真相的情况,往往占据了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时间。
回顾历史、观瞻现状,为了达到短期或长期目的,人类自始至终都在编造各种谎言。尽管真相一直左右和决定着这个世界的发展,但是人们却选择视而不见,故意造假以求短期利益、局部利益、部分群体利益。
而往往只有在假象对社会和人类造成了强大而无可挽回的破坏性伤害之后,真相与事物发展规律,才会被人类社会端然正视,并加以更正。
宏观主流发展规律尚且如此,个体渺小些微的生活与人生,更是如此。
那些看起来的端庄、高端、大气,有时是高段位场合的必然要求,客观上有一定真实性,但有时却又只是某些骗术骗人伎俩的一部分。
所以,你以为的,你所看见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相;你所认为的真相,有时只是伪装成为真相的样子,尚有更多信息和真实藏在角落里未被发觉。
在镜像世界里,我们理所当然应该遵循和知晓一些基本生存法则。
这是一个比“上帝已死”玩得更加奔放的时代,信仰只是个体感知,并不是足以反映和反馈真实世界。这是一个比解构主义更犀利尖锐的时代,因为尽管幻象迭出,却也漏洞百出,骗术比以往更容易被揭穿。
身为普通大众的幸运在于:拜开放的信息网络所赐,我们看待现象的维度与视角更为宽广。你以为眼前所见是红色,其实可能只是因为,你凑巧带着了少量品红+黄色调制而成的红色滤镜而已。至于这一滤镜是什么时候带上的,更需要多线审查和深思。
各类社会“现象”,越来越容易被肢解。而被肢解以后,真相往往才浮出水面。
央视主持人在需要他们高大上的场合,吻合了极其高的标准和要求,并做出了极其完美的展示。而在私下观众看不到的镜头背后,他们却能够迅速恢复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两种表象都是真相,却被附加了场景前提。
而真正的“真相”,即事物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原本就是复杂而多变的。
一如社会本身的多变性、复杂性一样,既警醒我们以相对论、多维度看待问题,也提示我们:无论何种变化,只要不违背规律和向上的发展方向,就不会遭至真相的报复与打击。
毕竟,事物发展规律,是人无法更改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lso, R., cognitive psychology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