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大学,两种人生

解析有深度,思想有温度,问题请留言

1

两种大学

中国有两种大学:教学型和研究型。前者重教,后者重研。

所谓教,先点名,再没收手机,然后听课、划重点、考试。

所谓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学会阅读和思考。

而且,上课程度和大学层次是相反的。

我若有领悟,读大学那会,为什么经常点名的老师叫讲师,正眼都不瞅我们的老师叫教授。为什么我们那么贱,越是不瞅我们,抢座位就越来劲。

同理,好的大学师资强,课不多,老师备课充分,讲课效果自然更好;差的大学师资水平有限,上课任务重,讲课更易流于形式。

当然,我并不否认上课的重要性,就像我不否认水果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把水果当正餐,必然营养不良。

2

两种水

很多人问我是否开班,我故作高深:道可道,非常道;班可班,非常班。

一是因为我懒,我一直想找一种既不累又高效的方法;二也是因为我懒,我觉得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研究型学习”;三还是因为我懒,我水平不错不代表我教的也不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来的东西,终究是那层拍在脸上的水,大多数是蒸发了而不是吸收了。课程的区别,也无非是选择SK-II神仙水还是选择大宝补水套装。

真正让你成为小仙女的,不是神仙水,而是你的心态、饮食、作息、运动等。

真正决定你学习的效果的,也不是什么名师,而是你平时的阅读、思考、总结。

顺便吐个槽,不要过分迷信什么包过班、神奇班了。一个很朴素的理论,越是吹嘘的天花乱坠的,越不靠谱。

醒醒吧,你能原谅自己挥金如土,盛装出席,眉头紧锁,奋笔疾书,只为了当一回分母吗?

3

两种阅读

上学那会,老师都说我们是未来的脊梁,民族的希望,这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脊梁没看到多少,鸡米花倒吃了是不少。

想当初,总觉得自己很特别,社会让我慢慢明白自己的平凡,所以,我们特别平凡。

能让平凡的人生多姿多彩,能从平凡中看到一点亮光的,我认为读书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法之一。

我不想神话和美化读书,有人在书中找到解脱,也有人在书中自杀。有人利用书改变生活,也有人因为书看破红尘。但这都抹杀不了读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但书有很多种,我建议大家不要读太容易的书,那是一种智力自残,也不要毫无目的性的读,那是慢性自杀,读书要有一定功利性,不要被那些“一个人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之类的话所迷惑,话虽不假,但是不适合你。

比如你想考公务员,那么就老老实实的去读一些语文语法、公文写作、逻辑推理的书,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会厚积薄发。尤其是那些刷题陷入瓶颈的人,不妨试试。

当然,你也可以认真的看我的公众号,我没大书特书怎么考试,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旁征博引,来启迪大家的思考。当然凡事有利有弊,正因为如此,我写的东西不够合群,不够赏心悦目,不够刺激泪腺,会让习惯了“教学型”教育体制的人人水土不服。

今天有位学生跟我讲,老师我在帮你推广公众号,我说谢谢,但是不用刻意,我的风格决定了它的小众。“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勉强来的爱情不够持久,勉强来的关注毫无意义。

4

两个时间

读书最好的时间点有两个,一个是你爸妈开始送你上学的时候,一个是现在。

人人皆可成尧舜,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潜力,就看你想不想去做。一百斤的石头你可能提不起来,但如果是一百斤黄金,我保证你拎起来就跑。

你们不会陪我走一辈子,所以我要学会适应孤独;也没有人会帮我一辈子,所以我要一直奋斗。

而读书,就是让我能不断奋斗的动力。

是不是突然有点触动?你想多了。

你以为我在说我自己呢?别逗,我是借说我自己,来点醒你们,毕竟我已经比你们大多数人混的好多了。

是不是觉得很扎心,既然扎心,去读书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