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味感觉与脏腑病理变化
6、口淡.口淡是胃虚,痰湿。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药选用六君子汤加减,如加砂仁、焦谷麦芽,白术、茯苓、半夏、生姜等。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淡豆豉、泽泻、厚朴、半夏、白蔻仁、薏苡仁、生姜等。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7、口涩.口涩是风热。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或舌头短缩,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属风热内郁伤阴,使脾土胃气燥热,出现口舌枯燥干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会出现唾液腺分泌减少,干燥综合征以及神经官能症,或急躁易怒,严重失眠等症。各种疾病出现恶性症状时也会出现味觉干涩或苦涩感觉,中医认为是脏腑功能枯竭,气血瘀结衰败的表现。中医调理治疗以滋阴润燥清热,疏风解表类中药调理治疗,如黄芩、葛根、防风、薄荷、半夏、茯苓等辩证加减应用。 9、口麻.麻是血虚,及膀胱热移小肠。与血虚内热有相应关系,与口涩相鉴别。又与舌头木强之风痰热相鉴别。口麻血虚内热,与膀胱热移小肠的中医调理治疗一般应用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减,如当归、黄芪、川木通、淡竹叶、生地、天门冬、何首乌、熟地、川芎、白芍等加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