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凭什么判断子路“不得其死”

孔子留给后世的著作主要是学生记录下来的语录《论语》,这本语录不仅在后世被当作治国经典,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许多名言成就来源于《论语》。“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例子。而“不得其死”也是与此相关的一句名言。这两个名言名句又皆为孔子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子路而专门说的。前者是为子路的劝告,后者则是对子路结局的判断。不幸的是劝告没起作用,而判断却因劝告无用而准确无误。最后子路就是因为没有听老师的话而“不得其死”。

孔子的弟子子路,字仲由,他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可是卫国国君无力,太子无德,国内权力交错。面对政治局面的乱象,孔子劝子路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然而子路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说他有信心治理好卫国。孔子便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子路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结果在卫国的内乱中被剁为肉酱。

那是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胁迫把当时的废太子蒯聩迎回卫国当国君 (也就是卫后庄公)。仲由为了救孔悝而与蒯聩的家臣战斗,在战斗中被敌方用戈将系'冠'的带子割断了,子路因此停止战斗,弯下身,捡起冠来,系上带子,结果因此被趁虚打败并杀害,年六十三,死后受醢hǎi刑(即剁成肉酱)。

子路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性格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子路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孔子认为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十八岁开始跟随夫子,而且是忠心耿耿,从未改变。然而,在孔子的弟子中,忠心耿耿的子路是孔子批评最多的,几乎只要子路说什么,孔子都会怼他。为何孔子总是压制和斥责他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子路忠勇率直而寡谋少智,孔子如果不因材施教,随时抑制,还不知道会创出什么乱子来。

孔子很早就预言了子路的下场,他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子路这样的匹夫之勇,恐怕会不得好死啊!这话可不是在咒子路,而是对子路的警告。因为子路性格直率,勇武有余,心智不足,所以孔子对子路是十分担心的,担心他会没有一个不好的结局。当子路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的消息传来,孔子伤心流泪,从此一直到死,都因此不吃肉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