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晴:考释班行诗兼论刘氏起源

考释班行诗兼论刘氏起源

刘向晴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大千世界,万物万事皆可寻根溯源。国修史,方修志,族修谱,乃循历史轨迹、续人类文明、寻根溯源之正举,为证枝明叶,笃宗族,昭雍睦之逵途,览焉谱籍,则可管窥变幻莫测之历史风云,体验跌宕起伏之人世沧桑。是故我族人五番续修,俾家乘谱牒更臻完备,厥功至伟哉!

刘氏何以起源,虽各有其说,但我族人自有一定之塙解。始修族谱班行诗为此做了明确诠释,该诗远溯陶唐,中考范邑,下逮汉晋,遐迩引证,言之凿凿。

诗之第一句,“源应承宗子”,讲赞的是帝尧独饶治绩,敷扬休烈禅让之德举,尧之子源明(亦称监明,建明,丹朱)本应继位承宗为大宗宗子,然公而无私之帝尧未将其位传予源明,却让贤于舜,分封源明至刘地(今河北唐县),成为刘姓第一始祖。据唐《元和姓纂》与《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载,帝陶唐让位于舜,子源明受封于刘,其裔孙生而左手有文,曰“刘累”,因而得名,子孙遂随“刘累”之姓焉,刘累因此成全球华人一致公认为刘姓之得姓始祖,其后代乃以卯金之裔自称,由是諗知刘氏源于祁姓,帝尧之苗裔(帝尧姓伊祁,名放勋)。

第三句,“晋卿贻泽永”,此指春秋时晋国卿士士会,他的恩泽永远留给了后人。据考,刘累侍夏王孔甲,善扰龙,赐封御龙氏,后世在商封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氏(亦称唐杜氏),杜伯氏有隰叔奔晋为“士师”(官名,主持司法),故以官为氏,其子士蒍为晋献公谋士,佐晋献公定策,尽灭桓、庄之族及游氏,升大司空。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会。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子夷皋年幼,国内发生立长立嫡之争。执政赵盾欲立文公之子、襄公之庶弟公子雍为君。其时,公子雍在秦国为人质,仕秦为二卿。遂遣先蔑、士会赴秦迎雍。既行,赵盾因夷皋之母穆嬴至太庙哭闹,且畏国人责难,卒然变计,弃前议而不用,食言而肥,改立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但此时先蔑、士会已经到了秦国都城。秦国派白乙丙率车驾四百乘送公子雍入境,止于令狐(在今山西临猗西)。赵盾闻知,乃自将中军,屯于堇阴(今山西临猗东)。秦国以为晋师前为迎雍,故不加戒备,讵料,赵盾引军于夜间劫秦营,秦军大溃。白乙丙力战得脱,公子雍则死于乱军之中。先蔑、士会见状,不敢归晋,不得已从秦师而返。但后来,晋人在屡遭外敌侵扰万般窘迫之时,又谟迎足智多谋之士会回国任职,于是,晋灵公八年(公元前613年),士会自秦归国,至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升太傅,累迁至晋国执政正卿,先得封于随邑(今山西介休),是为“隋季”,因是为隋氏之始;后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是为“范武子”,因是为范氏之始。而士会之幼子士囏(雃)与其他尚未及归国者,仍留处原地,曰:吾辈奉黄帝之裔,刘累之后,祖之祀不可忘也,此事《左传》有记,曰:士会返晋,“秦人归其孥,其处者(意为留在原地的人)为刘氏”,此获援累祖之姓复为刘氏之始也以上一言以蔽之,刘氏复姓,乃晋卿士会之贻泽也。

第四句,“汉士校书希”,士会嫡子士燮,次子士鲂均仕于晋。而幼子士囏(雃)仕秦,立刘氏,名刘轼,轼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其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国语》载:“囏仕秦为秦大夫,襄公九年,秦景公使士雃(即士囏)乞师于楚,将以伐晋。秋,楚子师于武城以为秦援,秦人侵晋”。《史记集解》载:“战国时刘氏(囏之后裔)随秦伐魏,为魏所获,仕魏,为大夫。魏惠王九年魏迁都,徙大梁,刘氏随迁大梁,生清,辗转至丰、沛,居中阳裏”。(《史记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孟康曰:“後沛为郡,丰为县”)清生丰公仁浩,浩生煓公,字执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分封同姓兄弟于各地,卯金之裔于是遍天下。刘邦之弟刘交,封诸楚地,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世称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奉皇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书,案《六经》而校检,渺古昔而订正。从而撰写出华夏史上第一部希有之目录学巨著《别录》,其间还有一个流传隽永之故事: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乃于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而进,随将手中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燃烧而生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因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授予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吾辈这一支派堂号“藜照堂”就是源于这一典故,由班行诗“汉士校书”与“藜照”堂号推知,我支系刘向后人言之有据。

第二句,“文万添芳辉”,此句之解,必连龄房原宗祠楹联“藜照千秋隆祖庙,墨庄万代招书香”同释。此当与江西墨庄刘氏渊源极深,宣示我支与墨莊刘氏极有可能系一脉相承,据此寻绎亦可探究源荫公派先祖之前尘影事:西晋末年,楚元王十八代孙刘遐任安城太守,时当五胡乱华,局势混乱之多事之秋,刘遐任职期满后未曾返回故乡彭城,而在任职地豫州庐陵县定居下来,至唐末,族人刘逊又从庐陵迁居新喻,其后人有刘式,南唐时中进士第一名,宋初官刑部员外郎,酷好读书,藏书颇丰。刘式殁后,夫人陈氏召诸子曰:“尔等之父为官清廉,未曾为尔等留下田庄产业,唯有遗书数千卷,诚等同于'墨庄’,望尔等甘居墨庄辛勤耕耘,继承此珍贵祖业。”刘式诸子遵从母训,刻苦攻读,学有所成,五子中四为进士出身,一为宋真宗赐学究出身,文名天下遍闻。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间传为美谈,陈夫人教子有方,被时人尊称为“墨庄夫人”,理学大师朱熹还曾为此撰文《墨庄记》以纪其美。此后,墨庄刘氏人才辈出,显官者有之,富甲一方者有之,高僧大德者有之,尤其文学之士济济乎多显名于世。刘式之孙刘敞、刘攽兄弟,系有宋一朝名载史册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庆历六年(1046年)敞、攽参加科举会试同中进士,廷对时敞为第一,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刘敞既精通经学,又熟悉史学,唐宋八大家中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均对刘敞博学多才钦佩有加。刘攽仕途坎坷,然在学术上无疑应是墨庄刘氏中最杰出之代表。他协助并参与了司马光伟大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负责承担刘姓祖先所创建之两汉史料撰稿工作,此外,刘攽还独自撰写史著100卷。刘攽亦是宋朝的著名诗人和文章大家。其诗歌风格较为生动,与欧阳修的风格颇有相似之处。他的文章更受到同时代的曾巩和后来的朱熹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文由后人结集汇编成《彭城集》40卷,直以万卷雄文巨著为刘氏“添芳辉”者邪!墨莊刘氏先聚庐陵,后迁新喻荻斜村,但期间桑荫未移而复迁庐陵者多矣,邈邈乎不绝于时,抑或源荫公之先人亦在其内?或者是源荫公之先人原本未曾随众迁新喻,独留处庐陵而分支者乎?倘此论成立,则源荫公之先人与墨莊刘氏渊源极深。原因有三:其一,吉安本土刘氏绝大多数出自长沙刘氏大宗中之南派,系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尊其子安成思侯刘苍为始祖,其他刘氏,多系外迁入吉安者;其二,刘攽其后二百四十年,源荫公出世,时间不算太长,但期间正值辽金元相继扰华,时局动荡之秋,文集遗失,谱册难辑,前后脉络,惟口口相传,模糊相承,多有残缺不全之处;其三,当源荫公之世,上下三百年,克当“文万”者,非刘敞、刘攽为代表的墨莊刘氏莫属。浅薄之见,备考。倘后辈中有斐君子,终能确考而明晰,则不可谖矣哉!

刘氏不敏后学裔孙向晴氏谨释  甲午仲秋

【作者简介】刘向晴,号五闲老人。邵东牛马司人。1963届北京大学生。邵东县环保局原局长。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