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说 || 孩子,你为什么不心疼我?

晓彤老师,笔名蓝色季风 

专注职场人情绪与压力管理

专业职场能力训练培训讲师

专职职业人群家庭关系辅导

针对家庭情感问题咨询答疑

著有《职场沟通零缺陷》《跳槽是个技术活》

CCTV12《夜线》BTV新闻《有话就说》BTV青年《谁在说》

专家评论嘉宾

喜欢本公号,请点击上方“彤话晓说”加关注

孩子,你为什么不心疼我?

文丨晓彤老师   图丨源自网络

1

伤心妈妈

“我肚子疼得打滚,小云却站在一边儿扎着手不动,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后来,是医生和护士把我抬到推床上的,她根本没有伸手。”电话里的女人伤心欲绝,她嘴里的小云是她的女儿。

2

难过爸爸

“我都是为他好,他要上学也行,他要工作也行,上学我交学费,工作我给他找。可不管怎么对他好,他都一脸漠然,这真让我受不了。我是他亲爸,为他做什么都应该,可他不该这么冷漠吧?我上次出差回来,让他帮我煮一袋方便面他都给忘了,居然打手机游戏比他爸半夜回家饿了重要。”这位诉说者在讲对自己疼爱的儿子的失望。

3

痛苦父亲

“那天我晕倒了。在倒下前我进客厅想弄杯水,利文可能听见声音开了门。可是,他只是看了我一眼就又关上门。我知道我当时一定脸色很难看,满脸都是汗,他不可能没看见。可是,他个混蛋小子根本没反应。最后是我姐来家里送东西发现我倒在客厅地上,赶紧叫救护车送我去的医院。即便是这样,他也没跟去医院,甚至听姑姑说我晕倒也只是坐在旁边椅子上发呆。”

解惑

看了上面三位父母的陈述,不知大家如何感触。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感情为此冷漠,对至亲至近的人反而没有什么情感表达。

当亲人需要关爱和理解时,他们都表现得出人意料地冷淡。

是孩子有问题吗?

有位朋友曾非常难过且不解地问我:

“我儿子对朋友、同学,比对家人还好,球队有人受伤了,他能跑前跑后带着上医院,甚至去家里帮助送饭。而我生病时他连问一声都没有。你说,我这儿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

还有一次,闺蜜阑尾炎住院,去医院看她的时,

她说:“这孩子连旁人都不如,我上下床不方便,她都不知道过来扶一下!”

对女儿的不满溢于言表。

我当时反问她:

“在这次生病住院之前,你有这样要求过她吗?在家里,她做过这些吗?”

闺蜜愣住,片刻回答:

“这不是人之常情吗?都这么大了还需要教吗?我们单位XX小姑娘就知道,人家和她差不多大。”

“你那个同事在家里时,是不是经常帮父母做事?那是人家父母在该教的年龄教她了”

闺蜜不语。


当我们面对一个长大或成年的孩子,会对他们要许多的期许,用一些成人化标准去要求他们。

但是,父母们是否想过,你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吗?

关于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之间的差别,很多人探讨过。

关于“巨婴”问题,也被吵得热火朝天。

我想和这些父母聊的是,作为父母是不是真正给予了孩子长成大人的环境条件,是不是让他们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如果没有,是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设置的障碍,让他们不具备成人要素的?

什么是“社会化”?我们来看看其解释: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人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看完了这段,我相信大家就会明白我要探讨的是什么了。

当一个人,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他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都不完整时,他们虽然是成人,但并不具备成人格,所以他们只能是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孩子。

关爱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孩子并非生来就具备到了不同年龄,掌握不同年龄情感关系能力的本事。

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对亲人情感漠然呢?

我分别与这些父母嘴里的问题成年子女进行了沟通,发现一个非常具有共性的问题。

这几个成年孩子,只在家里不具备对家人关爱的情感互动能力,而出门在外与人相处,关爱互动性是较为正常的。

例如,

  • 不知道母亲生病要如何关爱的女儿,却知道冬天我从外边进入室内会感觉身上更冷,而悄悄出去给我买热饮。

  • 面对母亲满地打滚的痛苦,表情漠然的女儿,会为她喜欢的老师新手制作生日蛋糕。

  • 面对父亲无限付出做不出一点情感反馈的儿子,却会在与我交流沟通时表达对我的感谢,注意我喜欢喝什么口味的咖啡,也是朋友嘴里体贴助人的伙伴。

  • 而那位对父亲晕倒无感的女儿,却会对路遇意外的陌生人出手相助。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成长的最初阶段是婴儿期,主要生活范围是家庭,而父母是他们最早接触的人。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早感知,就是与父母的情感、情绪互动。

可是,很少有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对情感情绪的互动需求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他们成年后的许多情感情绪习惯,都是婴儿期、儿童期学习养成的。

看到很多父母,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情感互动特别少,而且绝对单向。

首先是情感情绪互动少的问题,大多数父母认为婴幼儿期的孩子,情感理解能力还不具备,或很少,所以可以离得开,因此他们多以忙碌为理由,很少与孩子发生情感情绪互动,哪怕是全职太太也是如此。

就在上周末,与一位新妈妈朋友聊天,她对我说:“趁这三年好好工作,现在是离得开的时候,有阿姨照顾就好,三岁以后我就要多陪陪她了。”

我当时颇为震惊,但又并不奇怪,因为太多父母这样想了。

孩子不会说、不会走,并不等于不会感情情绪交流。

事实是,0-3岁是孩子情感情绪学习的关键期,却又是最被忽视的阶段。

其次是情感情绪互动单向问题,同样有很多父母,对于婴幼儿期的孩子,甚至是学龄期子女都是情感情绪单向给予,只是无限地付出情感,却不体察孩子的情感输出,更不可能做出及时有效的接收。

很多时候,孩子给予父母的情感信息,父母因为只在乎给予,所以并不察觉,甚至是主观臆断,认为孩子只是情感索取,殊不知婴幼儿也是会情感给予的。

孩子的情绪情感付出持续落空,最终习得对于父母,亲人,无须付出情绪的经验,并得出心理判断。

更有很多父母,乐于在子女面前表现强大,任何情感需求都没有,任何情绪低潮都不表现出来。

于是,你是情感自助的,孩子也便习得不需要对你进行关爱表达,更让人无奈的是,最终很多孩子根本就不会表达。

那为什么出门在外,他们中很多人又学会了表达情感情绪了呢?

原因很简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会正确的情绪情感表达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会让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受阻,于是渐渐向身边的人学习情感情绪互动,更多的体察和了解他人,于是他们便在外部具备了这些能力。

最悲哀的是,有些孩子因为在家里没有学习过,又性格偏于内向腼腆,最终在外部也没有学会情感情绪互动能力,出现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采取回避策略逃避社会,产生拒绝融入社会或组织的心理问题。

因此,正确接收孩子的情感情绪输出,接收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关注,是每个父母要注意的。

同时,各位成年子女的父母也不用过于悲观,因为社会化的最重要特征包括“个人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所以,子女即使成年了,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帮他们补上这一课。只是,周期会比较长,难度会比婴幼儿期教育难得多,父母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彤话:

很多父母,在孩子说:“爸爸/妈妈您上班都干什么呀?为什么忙呀?”父母的回应多半是:“好好学习,别管大人的事。”或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又忙又累!”

当孩子说:“爸爸/妈妈,换电灯危险吗?您害怕吗?”的时候,很多父母会一脸超人相地回答:“小事一桩!”或是“爸爸/妈妈棒吧!”

万能父母是万万不能做的,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表现出关爱需要,与其他家庭成员正确表达情感情绪的传递,是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必要手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