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医 | 知常达变——“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指导下的中医科研创新

开栏语: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开创性提出的中医理论。团队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成书《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运用哲学来解读中医,通过中医来验证哲学。通过本专栏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让中医从业者开拓思维,提高临床水平。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 范冠杰

科学研究作为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探索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贯穿着科研活动的始终,研究的前提就是这个“未知事物”需要先被人们发现。

范冠杰教授的“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坚持以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将人与自然动态结合,不仅考虑了个体差异,还兼顾了自然条件对疾病产生的影响,重视疾病变化的过程,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与不断运动、不断优化的恒动思维。中医在辨证方面的临床思维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对疾病的影响:一是天时气候、地理环境;二是病人的体质、老幼以及七情变化;三是发病的时间及病情演变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四是要从治疗中了解病情变化,判断其预后。中医辨证过程中要考虑到病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动的,要用动态的观点来分析病情、辨认疾病。动态过程,一是转化,二是传变。所谓转化,是指原来互相矛盾的两种类型相互转化,如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转化。所谓传变,是指疾病在一定条件下,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有了质的改变。在每一不同阶段中,都要考虑脏腑机能的变化,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考虑可能发生的下一阶段的转变。通过辨证抓住病机,才能够知常达变,这才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在中医临床科研过程中,坚持对辨证论治过程的研究。范冠杰教授用岐黄之术治疗糖尿病疗效甚佳,其“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更是成为中医创新思维方法。他认为“中医传承主要是学习思想,而后融会贯通”,时常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其他学者的学术经验,从经验教训中找出突破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得出新的体会并加以运用于临床工作和科研过程中。要保持科研思路的创新性,研究者要掌握相关领域的大量科学情报和信息,包括以往的文献和最前沿的研究资料,并要懂得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分析;其次,研究者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包括自身实践和他人的实践,善于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才能不断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再者,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或换另一种眼光去看待某一现象,不能“人云亦云”,墨守成规,要具备“敢于质疑”的勇气。

在总结中发现规律即“定”,从规律中得到启发即“动”,从“动”中思“定”,从“定”中悟“动”, “动”、“定”融会贯通而后达到理论升华,便是中医临床科研创新的秘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一书,就是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主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中医理论的重塑和构建,是中医理论突破的全新尝试,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范例。《哲学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又高于临床,并指导临床运用,本书系统阐述了范冠杰教授的临床医学思想,也是范教授临床经验之总结。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曾慧妍

执行编辑:杨晓雁

审核校对:何明坤

责任编辑:宋莉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