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及志愿匹配背后的深度认识

2020年高考及志愿匹配背后的深度认识

吕冠强

本文中含有大量对参与2020年高考及志愿填报的师生有重大意义的分析和数据,请相关人士反复仔细阅读。
2020年高考,湖南省是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高考。这一次考试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中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因此其中发生和发展着一些不得不让我这个编外人士都要为之著文来谈一谈的东西。
一、深度创新能力取代浅层承续能力成为国家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标杆。
中国是一个从落后中迅速追赶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拥有一个原本世界教育界并不通用的学位——硕士,这个学位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高等教育在适应一代代中国硕士留学生所带来的冲击后才为世人所公认的。这个硕士学位在中国大行其道,然而它在原来的西方只是“博士预备生”的意思,和作为大学预备的“学士预科生”是同样的性质——你们有见过预科生的学位吗?香港的大学就有“准学士学位”这个代名词,这其实是学士学位无法获得、就读年限又达到了的大学毕业生的称谓。现代大学里面这样的“预科生”是必须再次通过整个完整学制才能重新认定相应的学位的,最多有些学分不需要修罢了。简单讲,硕士生就是获得不了博士学位却学完了博士学制的毕业生。
我为什么不厌其烦的先说这个等同于“博士预科生”的硕士学位呢?
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长期得不到西方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同,八十年代大部分在国内修完学士后学制的大学生,国外是只会承认他们作为“博士预科生”的学术科研地位。这样一来,我们国内辛辛苦苦培养了七八年的大学生出国深造就不得不带上一个“硕士生”的帽子。事实上,教育领域里从来达者为先,我国有关本国领先的高等学术领域(比如五代史研究)从来国外就认可我们的硕士生具备他们的博士地位,这说明高等教育真实的考量是学术创新而并非是考试评级。
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大量放出“硕士生”留学国外,这些学子学成博士,很多人都带回先进科学知识,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就促使了我国旧高考长期以来都是以“完成这种'硕士生’培养并承续西方先进知识为我所用”这一核心任务为指挥棒的。
直到今天,我们的这种“师夷长技”已经开始被西方拒绝,旧高考的使命就必须终结了。
二、深度创新能力需要民族自信,不需要舶来文化。
2020年高考之前,中国高等教育是“嫁女儿换彩礼”,我们的硕士生一要政治过硬从而“身在曹营心在汉”,二要懂得复制从而迅速拿到其他语言表达的关键知识。这两点使得我们的硕士生考试必须强调政治和外语。
然而2020年高考明显给出了不同以往的信号——语文大幅度强调“民族语境”,英语大幅度转向“中国立场”。结果显而易见,在新冠疫情全部试题倾向于容易的前提下,语文平均分不升且降,英语平均分大规模上升。
这个现象表明,未来语文会越来月强调学生的底蕴,英语反而会慢慢变成一个技能型参考测试甚至从未来的新高考中抹除。
学会一门用于交际的外语,并不会使人在人类探索世界的路上走得更远。这正如原生语言就像计算机的系统,后面所学的语言都是这个系统下或者模拟或者重新加载的新系统,这些新系统的存在实际上是大幅度占用计算机运算资源的。所以一个人一旦从事非常耗费脑细胞的深度创新,他肯定没有太多脑力去兼容原生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了。
我们的原生语言目前来看是以汉语白话文为主体、汉语文言文为内涵、混杂各种舶来其他语言词汇的“新中文”。那些舶来的东西,如同番茄一样已经是我们自己正在缓慢消化的文化了,而更多的“去中国化”的外文舶来已经是“吃不下的烂番茄”了。
三、人才的志愿匹配从横向层级制变为纵向分工制。
旧高考由于国家统筹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制度内在的选择应试教育,并且根据高等教育中承续国外先进知识的难易程度,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明显的横向层级。最近高等教育从“师夷长技”转变为“自力更生”后,“隔行如隔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的纵向分工成长已经趋势明显。2020年各省高考后发布的招生计划明显体现了这一趋势——横向匹配的一本二本越来越不明显,各种不同身份分工的高招赛道开始大行其道。
2020年报考志愿,一定要首重赛道、次重行道、看轻批次。否则未来的后浪都是如此,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机制肯定会扭转,这将使不遵循这一未来趋势的年轻人付出“背时”的惨痛代价。
76年恢复高考,历史只知道幸存“老三届”的成功,谁又知道本来根正苗红工农兵大学生的苦痛呢?
四、生涯选择在志愿填报上成为第一影响因素。
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第一平行志愿怎么填?这个关键操作几乎是对高考生的未来命运有决定性意义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由于对未来生涯选择的两个不同侧重点,摆在高考生面前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侧重内在动力的“有舍有得”,侧重外在资源的“有效服从”。
侧重内在动力的“有舍有得”的高考生往往存在具备相当资源的前置条件,他们的第一平行志愿往往会重视专业质量——高分拼抢低分名校的核心专业,利用未来的专业能力差异在社会分工和代际传承中给自己提供强大竞争力,这是他们这一生涯选择方式的本质。
侧重外在资源的“有效服从”的高考生大多在综合素养上有独特倾向,他们的第一平行志愿主要重视获得某样自身较为薄弱的外在资源——有的主攻发达地域就业、有的主攻进入体制有保障、有的以获得非常偏门的学术传承为目标,他们这一生涯选择方式往往会伴随极大的个性化,一般都需要跟招生方进行接洽,甚至最好单招途径。
然而,大部分高考生应该不是纯粹的这两类成功者,这里个人建议大家最好在这两种生涯选择方式中权衡利弊,在第一平行志愿上既要谨慎的选择专业服从来“高分低就”,也要找寻个性化相符的招生学校做好“跳分牺牲”进入第二平行志愿的准备。
五、文理分科向12门类的转化。
2020年还是文理分科的高考,下一年就是12门类的新高考了,一定有需要淌过这次高考明年重新开始的复读生,而重新选择新高考复读最重要的注意事项一定是“12门类选一”。有没有一定的选择评判标准呢?
这当然是有的,但真的很复杂,我本人近期有联合一家场地做一次“复读生新高考政策认识分享专场”的意向,计划还在完善中。但是这里必须给出一个核心的“12门类选一”的选择评判标准——高等教育文理分科标准。
这个标准和原来高中的文理分科有一定的近似度,当然区别也是相当大的,高等教育往往分制为三大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其中社会科学的基础主要是高中的语文、历史和政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两者的基础相同都是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我们把语文和数学这两门高中主科提取出来可以发现——12门类中历史政治+化学/生物/地理三种组合都是社会科学的,其他的九种都是自然科学的,其中又有选择物理的六种是工程技术的。
所以,“12门类选一”完全可以先选是否社会科学这个高等教育纯文科方向,然后在下面细分到其中一种组合。
(以下为广告,笑)
本文我是在2020年7月26日凌晨3点匆匆写就的,这个时间正是湖南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正式开始的时候,祝每一位从头到尾阅读到我的这篇文章的高考学子都有一个好的未来。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