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建|谈篆刻刀笔表达问题(附原钤印高清图150幅)
吴子建,
篆刻取法高古,
大方又富有细腻微妙的变化。
他谈及刀笔问题时讲到:
明清以来,无数篆刻家在琢磨研究实践篆刻中使刀如笔,或者说如何体现金石气的问题。浙派用切刀挖,想挖出刀的残破感;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虽然风格不同,但都用刀去尽量表现书写的笔意。
而我以为,用刀是无法完全模拟毛笔的书写,用毛笔写字也无法完全模拟碑刻的效果。刀有刀的势,笔有笔的顺,两者都有其自然规律,无法完全重合模拟。
何如文化
敬畏
作如是观
莫忘世情
大作小题
丰寿
吾往矣
譬如,黄牧甫刻印,他经常不按笔顺来刻,而是先刻完所有的横笔,然后再刻竖,这就是刀势,如果硬让黄牧甫按照笔顺来刻印,可能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现在的黄牧甫风格了。
齐白石、吴让之也经常会跟黄牧甫一样,先全部打横刻,再换一个方向刻。同样,书写中的笔顺也是根据毛笔的笔势来,不会违背毛笔的特性反着来书写。
君子慎行
动如山
常识
思不学
不如学
家有诗书
知道
譬如说宋人,苏轼、米芾常常蘸一笔墨,能够写完一整张纸,从第一笔的浓墨写到最后两行的枯笔,气势不断,姿态万千,这就是因为他们是顺着毛笔的笔势一路写下来,没有逆势而为,是一种通畅的笔顺、正确的笔法。
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悠然见南山
得意天
以为得意
相得
难得
刀感、笔意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我们心中对文字的表达,自然而然地表达很重要,刻意的模仿是不需要的。吴昌硕希望能在篆刻中表达出笔意,他就参用他的石鼓文,他的石鼓文使用浓墨书写速度缓慢,尤其转折处停顿感体现出的凝重的力量感,这些都被他借用在他的篆刻中。
醉倒家门口
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
千秋长安
平如水
平常心
子非鱼
契理在寸心
所以,所谓刀笔问题,我们可以在刻的时候参考书写的感觉,但不是刻意模仿,因为工具和材质的不同,刀感和笔意互相借用参考、互相影响,才能刻出好的效果。
见诸己
酬勤
近乎勇
静观
成全
宁拙
种瓜得瓜
古人有些碑版是直接刻在石头或金属上的,有些是先书丹,后刻上去的,但是由于内心的表达是充实的,最后的效果都是自然而长久,让我们有更多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就好比黄宾虹的画,看似平淡,实际你越看越觉得有意境、有亲和力,能让我们在他的画中发挥想象力,透过画面看见自然界的山水。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书画印作品都是可以带出读者的想象力的,让我们百读不厌,历久弥新。
忘其难
有不欲
败亦喜
胡不敏
多宝如来
成于乐
多有余
在笔墨刀石的关系中,我推崇稳定的效果,印章的线条要刻得有凝重感,不要浮躁。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是古代原始人们对世界、对自然的描绘,在描绘的过程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恭敬心理,古人所谓“恭则寿”,只有恭敬的心理所表达出来的意象才能长久。
皆兄弟也
诚则灵
群贤
知音者言
无中生有
得意
与王者同乐
吴子建,当代金石名家,生于1947年,名建,室名长屋、从因楼,福建福州人,生于上海。1978年移居香港,1987年移居美国。祖籍福建闽侯。祖父宏士及父尔昌皆好书画,后迁居上海。童年时,吴湖帆先生导之亲笔研,及长,问业于张伯驹、叶恭绰、王世襄、容庚、顾廷龙、沈尹默、潘伯鹰、谢稚柳、陈佩秋、钱廋铁、来楚生、方介堪、方去疾、陈巨来、王壮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