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易经研究(4)——易学的分期

上节讲到:“易学”指汉朝以来,经师、学者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流派主要有“两派六宗”。根据各派各宗在各个朝代研究易学侧重点的不同和产生的影响程度,易学大致可分为汉代易学、晋唐易学、宋明易学、清代易学、当代易学五个时期。

一、汉代易学

汉代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西汉时期,汉武帝倡明经学,“独尊儒术”,《周易》被列为“经”书之一,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世人始称《易经》。严格意义上讲,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6年),立五经博士,才算是易学真正产生了。

西汉孟喜、京房是象数派创始人。京房著有《京氏易传》,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筮法,对易学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孟喜、京房代表的是官方易学,其解易的主要方法:一是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的经文、传文;二是以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解释《周易》的原理;三是利用《周易》讲阴阳灾变。至西汉末年,受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易学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易一名而含三义”之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太极元气说、九宫说等。此外还有杨雄的《太玄经》,将易学与历法结合得更为自然。

东汉时期,孟京易学势力衰弱,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派--费氏易学与孟京易学走向合流,形成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至东汉末年,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总之,在汉代,易学成为有明晰师承脉络的专门之学,《周易》的二重性更加明显。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使其卜筮功能更加完备;另一方面,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其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官方安邦治国和个人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

二、晋唐易学

魏晋至隋唐期间,是易学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汉代易学转向了以老庄玄学解易的道路,玄学派的易学成了易学发展主流。

晋代王弼是玄学易学创始人,他既注《易》,也注《老子》,把《周易》经传纳入了玄学领域,将易学玄学化,使《周易》与《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继王弼之后,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以补王弼之不及。

唐代易学又开始走向融合,代表人物有孔颖达和李定祚,分别著有《周易正义》和《周易集解》。孔颖达将王弼、韩康伯二注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并对其逐句加以解释。孔颖达推崇玄学派的易学,但不唯王弼是从,对其他各流派的观点和说法,皆有吸收和肯定。他提出“易合万象”,“不可一类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纠正王弼易学派鄙视取象的偏见,实际上是对王弼易学进行了一番修正。李定祚著的《周易集解》,主要汇集了汉易系统三十余家的注释,属于资料性的汇编,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不能同孔颖达《周易正义》相比。

三、宋明易学

宋明时期,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时期,易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一是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以先天太极图、龙图三变、无极图讲解阴阳变化的法则;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并著有《程氏易传》,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程氏易学成为易学发展的主流。二是邵雍代表的数学派,将易学分为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并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故邵雍的易学又被称为“先天易学”;邵雍著有《皇极经世书》、《梅花易数》等,因务穷造化,遂不切于民用。三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其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历代传颂不衰。

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相传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此外,还有杨万里的太极元气说,杨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易学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二程、朱熹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取士标准,将程朱理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程朱理学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也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程朱熹理学基础上的突破。

元明两代,宋易向普及和纵深两个方面发展,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阐述《周易本义》的著作。一是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以九宫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认为先有数而后有象。而俞琰、张理和箫汉中等人,亦以图式解易,但持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二是明代易学家蔡清著《周易蒙引》,主张理象合一,成为明代易学中“气本论”的倡导者。三是明代易学中“心学”较为流行,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和王畿。四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的基础上,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在哲学上建立“气本论”的任务,标志着宋易和宋明道学的终结。

四、清代易学

清代是易学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清代易学内容和倾向也很复杂,但发展的方向主要是从宋易走上了复兴汉易的道路。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两人著书立说,倡导笃守汉易,唯其是从,不敢创新发挥,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一派以焦循为代表,著有《易通释》、《易章句》、《易图略》,不墨守一家之言,力图会通百家之说,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总体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在理论思维方面很少建树,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纵观易学之发展,历朝历代各有其侧重点。简言之: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明理气,清代杂说。但无论哪派哪宗,都没有离开以下内容:一是侧重于对《周易》经传的注释。二是侧重于对《周易》义理的研究。三是侧重于对《周易》象数的研究。四是侧重于以史考证。五是侧重于用《周易》的原理解释说明自然科学中的某些现象。六是侧重于《周易》术数的研究和应用。

五、当代易学

辛亥革命以来,易学专著较为丰富,但诠释、考证方面的居多,运用方面的极少。广泛运用周易进行预测研究,只是近四十年的事。随着时代的变迁,“两派六宗”等传统易学,已发展成为现代化服务的科学易、人文易、管理易、谋略易、决策易、艺术易、逻辑易等现代易学,可谓五花八门,繁花似锦,从而把易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中国首届周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标志着易学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山东大学召开了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拉开了国际性《周易》热的帷幕。1989年,中国周易研究会在山东济南宣告成立。接着,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省、市、县级“周易研究会”。随之出现了研究《周易》的专门机构。如:1984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周易研究室”;1988年,成立了学校直属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中心更名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继而高等院校开始招生:1993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学习研究《周易》的高等院校--中国安阳周易学院(民办),并开始招生。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周易》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中国哲学下面,列入当年的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中,开始招生。“周易预测”的学术地位,能被作为政府人文社科方面权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可,并进入中国哲学序列,纳入学科建制,这是易学史上的新跨越,也是易友们的一大幸事!

台港地区的易学发展要比大陆早些。1974年4月,台湾大学的教授、学者发起成立了“中华易经学会”,办有会刊《中华易学》。香港也先后成立了“世界周易学会”“香港周易研究协会”等,致力于学易、知易、用易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周易》被译成多国版本,受到世界各国哲学界、科学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从而使易学逐步成为国际性学问。

(0)

相关推荐

  • 干宝易学研究《四》

    五.干氏易学的评价 干氏以京氏易象注<易>和以史释<易>,其思路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按照<易传>解释,<周易>是"观象系辞"而成书, ...

  • 易学研究的多重路径

    原题:易学研究的多重路径 --第一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 会议回顾: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上海周易研究会协办的首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于202 ...

  • 魏氏易经研究(7)——《易传》在易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在第一节讲过:<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符号深邃莫测.文字古奥艰涩.含义随时代演变.内容到春秋战国时已不易读懂: ...

  • 魏氏易经研究(3)——《周易》的传承与易学流派

    笔者在第一讲中讲过,从成书过程来看,<周易>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者,即是指:上古时期伏羲画八卦:中古时期文王推演出六十四 ...

  • 魏氏易经研究(10)——阴阳五行

    一.阴阳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源自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它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 ...

  • 魏氏易经研究(9)——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古人认为,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在地上,但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易道广大,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 ...

  • 魏氏易经研究(8)——六十四卦排列顺序及分宫变化推演方法

    一.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目前见到的有两种:一种是通行本<周易>,以<易传·序卦传>为依据,按上.下两经排列,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它的记忆歌诀是: 乾坤 ...

  • 魏氏易经研究(6)——《周易》六十四卦体例浅析

    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体例大致相同. 一.与六十四卦体例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爻 爻是组成卦画的基本符号,有"作用相交织"的 ...

  • 魏氏易经研究(5)——周易预测浅析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人都会有疑虑,有了疑虑就想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帮助分析预测,给自己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供自己决策借鉴.周易预测则是这种方式在现实中更加专业的表现,它能使求测者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种抚慰, ...

  • 魏氏易经研究(2)——卜筮

    上节讲过,<周易>最初为卜筮之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专门阐释<易经>的哲学著作--<易传>(亦称"十翼")后,<周易>迎来了质的飞跃, ...

  • 魏氏易经研究(1)——《周易》的产生

    据史料证实,在<周易>产生之前的上古时期,就有<连山易>.<归藏易>.有学者认为:<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因以艮卦为首,艮为山,故取名&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