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小孩子适合喝牛奶?-《儿童健康讲记》连载13
做父母的内心无法平静时,小孩又说了一些让人不能平静的话。这时,父母应该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们无法保持平静,可能因为我们的时间被占满了,精力被用尽了,就像装满了程序和垃圾文件的电脑,没有空间和内存了,稍动一下就死机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找找原因。也许是到了整理、精简生活的时候了。比如,当你房间很乱、东西很多的时候,会浪费很多时间翻找一样东西,这时候就应该做一个清理,该扔掉的扔掉,该送走的送走,该挡住的挡住。精神、情绪上的整理也是如此。
所以,问题不是孩子的言行,而是我们的内外已经满了,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太扰动了,正如《道德经》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的扰动。皇帝一年出去打两次猎,打第三次猎的时候,就有大臣说了:“皇上呀,这样不行啊。《道德经》上说了,打一次猎就会让人心发狂。您贵为天子,是万民所敬仰的人,是天地之间的本神,您发狂了,那老百姓怎么办呢?”
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呢,一集连续剧《生活大爆炸》、《暮光之城》就会让我们在两个小时之内处于比较震荡的状态,但这已经是我们的常态了。脱离这种状态可以靠念经、打坐、持咒、瑜伽、太极......但这些都只是方法,如果我们陷入某个状态中而不觉知的时候,这些“好的”方法也会变成背包里的另一块砖头。
所以,不如先给自己一些时间,清理一下,做个减法,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排那么满,能不能先从那张简单的自测表开始做起,先改变我们的小环境,这是今天我想讲的重点。如果我们能先从这七点开始留意,而且不一定要同步做到,先做到第一点第二点,一周后再做第三点第四点。
我们看看今天有没有可能就下楼散散步,不要把散步当成加强心肺的运动,它是一个温养疏通全身经脉的过程,不需要刻意走快或走慢,不需要有目的,就只是一起散散步。对于太忙碌、太有目标的人,每天能不能留半个小时啥也不做,能傻呆就傻呆,不要刻意做什么。人生不需要总是有目的。
我们把自己的每个时段都安排得太紧了,连出去玩,也像对待工作一样地认真规划。你可以有很多日程内容,但像闲暇时间、散步时间应该是独立于工作状态之外的,至少要留一点空间试着去体会一下庄子的“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状态吧。
这是我用了很多年的一张表“增强体质的第一张处方”(请参考前文)。很多慢性病,如果你碰到好医生,会好得快一点;如果没碰到好医生,按照第一张处方的内容来做,持续做,也会康复,至少不会再严重。
生病无非是神气散乱、经络堵塞、能量淤滞,然后在我们身体的薄弱环节按不同的程度和时刻爆发而已,等这些致病原因消除了,病就消失了。所以,不要担心,都有恢复的机会。
听众:小孩子喝牛奶有什么问题吗?
李辛:牛奶不是绝对不能喝,但要看你孩子的消化能力,现在很多孩子的体质没有好到可以喝牛奶的状态。《本草经疏》提到“牛奶味甘,微寒无毒,养血脉,滋润五脏......但脾虚作泻者不得服,冷痰积饮者忌之。”这里你可以看出,牛奶是偏阴的,阳气很足的人可以喝,他能消化掉。
现在的孩子吃得太好,食谱里荤的多,素的少,口味重的多,清淡的少;又喜欢吃冷饮、油炸食物,结果孩子的身体偏阴偏寒偏滞,再加上孩子们都喜欢呆在室内,不出去玩耍奔跑,没有有意识的运动习惯。摄入的阴过多,又没有“动则生阳”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的小孩子不像大多数的西方小孩那样适合吃牛奶。
能不能消化牛奶不是按照东西方人种来分的,也不是按照体内有没有乳糖分解酶来分的,是按照你有没有阳气来分的。有阳气的孩子,他的身体能自动生成各种需要的东西(包括乳糖分解酶),这个东西既能消化牛奶,也能消化掉其他的东西,包括情绪以及平时遇到的困难。
所以,当你的孩子平时有足够的运动和休息,他的消化情况很好,精神也不错,体力也不错,就可以喝牛奶。如果他已经处于比较低能量状态运行的时候,就不要喝了。
不光对牛奶,对所有东西都一样,什么时间吃好,什么时间不吃为好,这些都要看孩子有没有能量消化。能消化,可以吃;不能消化,就要小心,别堵住孩子身体的渠道。因为一旦堵住,不光是堵在孩子的身体里,也会堵住他精神和智力的通道。
至于什么地方生产的牛奶好,蔬菜水果好?我们只掌握一个原则,越自然的养殖环境、饲料,越自然的种植方式,人工痕迹越少的,我们的身体会更乐意接受。
这需要平时的观察和感受,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五六岁了,你还不知道他吃什么会舒服,吃什么会不消化,那你需要开始学习,补上这片空白。
听众:豆浆也偏寒滞,什么时候喝比较好?
李辛:豆浆也是需要在孩子消化能力比较好的时候喝,但它比牛奶容易消化。
听众:饮食怎么样才能做到均衡,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可以推荐?我们总是搞不太清楚。
李辛:你可以参考某些书,但最好的方法还是观察。观察能够培养出自己灵活的掌握能力。我们的爸爸妈妈在那么困难的年代,吃的方面没有太多选择,他们只是观察不要让我们吃撑,也不要让我们饿着,观察我们吃了什么东西会发烧、会睡不了觉或会吐、会拉,吃了什么会身体比较健康,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会。
有个小宝宝,孩子的爸爸妈妈比较有文化,妈妈是全职妈妈,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她把世界各地的关于小孩子的教育资料和视频找来看,她买了专门做苹果泥这类婴儿食物的很多机器,连牛奶也有好多种选择,她找到的办法非常多,参考了很权威的婴儿食谱,按照资料上面建议的品种和数量给自己的宝宝定时定量的喂养,但是最后她发现孩子身体的节奏和书上写的不一样,按照书上的方法喂养好像没有外婆用土办法“饿了吃,困了睡”“多动多吃、少动少吃”“不想吃就饿一饿”的简单原则管用。
外婆的土办法更接近原点——只需要考虑孩子吃了这个东西能不能吸收消化掉。否则分析完它的营养均衡,然后按点按量硬给他塞进去,吃了三天好像不对,书上说的,再坚持一个礼拜吧,然后孩子越来越黑,越来越瘦,越来越不愿意吃,然后脸上长湿疹,睡不好觉,大便也不正常,脾气也开始变坏,好像还不如什么书都不看的外婆随便喂几口来得健康。
我不反对科学参数和营养均衡的概念,但是最重要的是这段时间孩子能消化什么,不能吃什么,要把它简化。
听众:现在孩子的肠胃已经有点吃坏了,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呢?
李辛:老人家都有这个经验,孩子已经吃坏了,就不再给他吃那些不好消化的油腻和冰凉的食物,还有零食,孩子不饿,也不会强迫他硬吃东西,老人家常说“空一空肚子就好了”。这其实是让身体自动在疏通渠道。
如果孩子还有胃口,就吃些简单的东西,比如说粥啊、白菜啊、萝卜啊。如果孩子已经吃坏了,没有太多的能量再消化食物了,就多安排休息,不要太多散乱的活动。如果他还有体力,做些帮助身体疏通渠道的运动对恢复会有帮助。
其实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的能力,这些问题不需要去请教专家,只要去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细节。学会观察,就会拥有判断力,你就很自然地知道该怎么办了。
听众:面属于湿性黏腻的东西,肠胃不好的时候能吃吗?
李辛: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比如红烧排骨需要九分能量来消化,那东坡肉可能是十分,鱼可能是五分,面大概是二分,粥大概是一分,牛奶可能是八分,冰淇淋可能是十二分。看你的能量的多少来选择食物。
关于食物,还有药物,大家在看了它们的说明书之后,还要问下自己,它适合我吗?它适合我的孩子吗?再好的东西,消化不掉就是有害物质,时间长了就是毒物。这句话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合适。
听众:我的小孩已经读小学了,每天放学回来情绪都不好,觉得作业多,有时候写作业,脾气很容易暴躁。其实,我对于小孩子写作业也不是很支持学校的观点。我该怎么让小孩子平和地做作业,不会影响到小孩子的成长?
李辛: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怎么让小孩子心态正常。当他比较烦躁的时候,可能不仅是对作业产生抗的状态,而是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断绝或敌对的抵抗心态。你可以试着帮助他从这个状态中脱离出来,我们经常说的情景打断或情绪转移法。
比如小朋友下课回来,想到马上要做作业情绪开始变差,如果这时候外面天气挺好的,可以让小朋友出去玩,或者允许他先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或者你有时间的话陪他玩一个小时。要尝试帮助他释放一些压力,而不是继续试压批评他或督促他好好做作业。
你还要考虑他不愿意做作业,只是因为作业比较多呢,还是跟其他的小朋友或老师或者家里面的人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他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产生了情绪累积,卡住了。
当他卡在这个状态的时候,如果在这个点上再跟他理论、改造他、耐心说服他,作用不大,反而会积蓄更多的压力。就像一个人掉到沟里,你要做的是将他从沟里拉出来,他离开了那个沟,状态就会改变。
主持人:现在很多小孩长时间跟同学老师待在一起,有些小孩从幼儿园就开始住读,和其他小朋友住在一起。当其他小朋友的家庭发生问题影响到孩子,继而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又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保护非常有限,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李辛: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不可能一直被保护,当我们不小心掉沟里,又掉沟里,再被石头绊倒了,只要尝试爬起来就是了,哪怕你是被别人推到沟里的,也可以爬起来的。
小朋友的可塑性很大,每一次的“跌倒”是他学习处理问题的好机会,所以家长不用过于焦虑,或过于在意周围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和伤害。
过于在意可能会把这种紧张的情绪强化或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因为受到父母担忧的影响,增加了正常和外界沟通的阻力。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状态,这是第一位的。即使孩子住读,父母只能隔一段时间接触一次,但父母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最大的。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自己会一遍遍地去尝试,会有挫折、也会有退缩,但这是他们自动的开发过程。如果爸爸妈妈自身有比较好的内存、容量,拥有观察力和与孩子正面交流的能力,是能够陪孩子走过每一个困难的阶段,他们的孩子会更有适应力、更清晰、更独立,这样的孩子会拥有自动更新换代的能力,会掌握源代码,拥有免费自动升级的无敌软件。
作者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