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1—35)

杨逸明


(31)

诸葛亮《出师表》充满人情、文采和诗意,读来令人感动。这竟然是写给皇帝的公文,却成了编入《古文观止》的经典散文。这样的公文和报告,在古代官场里很多,有不少被选入古代散文选,例如魏征、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到了当代,许多的诗和散文倒像是干巴巴的公文和面目可憎的官样文章了。有人鄙视李白,说因为李白写了《上韩荆州书》的马屁文章。我说那是李白年轻时积极要求上进,为取得领导信任和提拔,希望有所作为而写的思想汇报。后来李白也提高觉悟作自我批评了,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去拿出自己年轻时打给组织的思想报告再读一下,又没有文采还自我作贱说要“不放松改造自己”,你不脸红,还好意思批评李白年轻时靠拢组织的报告?人家是美文,你的就不象人话啦!

(32)

格律对于一部分读者也许没有意义,因为这部分读者不懂平仄,似乎也不影响他们读诗。但是对于诗词作者,不仅要懂,还必须熟练掌握。就像音乐家作曲,也许部分听众可以不十分懂音阶和节奏,但是作曲家不能不懂。岂止要懂,还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旧体诗必须讲究格律,但是以“戴着镣铐跳舞”比喻旧体诗词格律,虽然是名人的话,我却不敢苟同。试想如果跳舞带着镣铐,还会有什么韵味和美感?诗词格律是舞步的要求,掌握熟练了绝对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从心所欲就逾矩,不逾矩就不能从心所欲,这说明你功夫还没修炼到家。你把不逾矩当作戴着镣铐,就不可能从心所欲,怎么会开心?怎么会达到高品位高境界?有时矩越严越难,反而越能显示你的才情。太容易的游戏还有谁玩?把诗词格律比作镣铐,实际上是还未感悟到诗词格律之美。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必须遵守,你能说带着镣铐踢足球、带着镣铐下象棋么?

(33)

有人说,当代诗词写得好不好的标准是看放到唐诗宋词里是否可以乱真。我认为这只是当代诗词创作可以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和方向。就像我们创作小说不是为了放到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蒲松龄的作品中去乱真,创作游记散文不是为了放到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的作品中去乱真一样,写诗的目的也绝不是为了放到唐诗宋词中去乱真。如果当代作品放在唐诗宋词中可以混为一体,那也只能放在三四流的唐诗宋词一起,如果放在一流的唐诗宋词中我们一定一眼就能看出来。当代优秀诗词放在唐诗宋词里应该依然能够闪耀着当代思想的光辉。写诗只求酷似唐诗宋词,就没有了诗词创作的当下发展。传承是必须的,创新更为重要。不肯传承是偷懒和无知,不肯创新是更大的偷懒和无知。当代诗词要成为当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就必须要精彩出色地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唐诗登唐代巅峰,宋词登宋代巅峰,当代诗词登当代巅峰。当代诗词的立意和情感全是古人的,那就是假古董,是唐诗宋词的山寨版的赝品。生活在当代,连当代的好诗也写不出,不可能反而写得出优秀的唐诗宋词来。

(34)

诗词发展到今天,有些不成问题的事反而成了问题了,要开研讨会争论了,例如口语能不能入诗,平仄要不要讲究,是否遵守平水韵。对于传统,有的主张严守,有的主张废除。好像古人倒宽松随和,今人反而较真拘束。诗词创作中,继承是过程,创新是目的。不肯继承是偷懒,是无知;不肯创新是更大的偷懒和无知。懒人不肯继承,庸人不肯创新。死守旧形式和完全没有形式,是矛盾的两个极端,似乎都可以尽量少花力气,满足我们根子里的懒惰习性。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彭加勒说:“全疑和全信,这是两个同样方便的解决方法:二者都免掉我们思索。”

(35)

当代诗词创作,不能复制古人。叶燮说:“诗,末技耳,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若徒以效颦效步为能事,曰:'此法也。’不但诗亡,而法亦且亡矣。” 宋诗、元诗还有其特色,明诗复古,模仿盛唐,缺少变化,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读者与其阅唐诗的赝品——明诗,还不如直接阅唐诗。于是读者对于整个明代诗人的印象评判就跌落到了几乎不及格的分数线。这是明诗创作失败的重要原因。

(0)

相关推荐

  • 古诗词 | 遇和不遇,都在诗词里等你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贾希胜,来源:(ID:tsgsc8) 遇和不遇,都在那里等着,都在诗词里等你······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

  • 格律诗词和对联,绝对不能离开平仄韵律,是这样吗?

    有朋友提问:格律诗词和对联,绝对不能离开平仄韵律,是这样吗? 有人说,平仄韵律是格律诗词和对联的基本规则,绝对不能忽视和否定,那种写格律诗词和对联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说法是无知的表现:平仄过时了,为了意境 ...

  • 与无尤诗论,总算有人把诗词创作说明白了

    与无尤诗论 作者:与无尤 近来现代诗和格律诗之争很激烈,我也想说两句.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坛巨匠浩若繁星,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自<诗经>始,历经三千多年的传承接力,特别是春秋战国.魏晋.唐. ...

  • 《文学回忆录》9: 唐诗

    原创 常思勇 感悟常识 今天 中国诗的演变 所谓中国的"中世纪",是从南朝齐(公元479年)至明朝(约公元十六世纪前后,明代的中叶),前后也是一千年余.木心认为,中国的中世纪,正好 ...

  • 小楼诗话|杨逸明:谈谈厨师、食客、好菜

    杨逸明 1948年8月生于上海.第二.三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届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已出版诗词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1)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qu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0)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6) 诗人无非就是从字典里取出若干个字,找到一种新的排列方式,让人看了感到新鲜甚至惊奇,感动并且珍爱.如此而已.一样的碳元素,改变一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成了"同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11) 诗词创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写大,不能写小:能写粗,不能写细:能写笼统抽象,不能写具体形象.总体说来,还是逻辑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诗词要抓细节描写,都抓大,易堕空腔.米开朗基罗说:"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6—20)

    晚风随笔(16-20) 杨逸明 (16) 当代人评诗,每每过誉.袁枚云:"以部娄(小山丘)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然在部娄,私心未尝不自喜也."然即使赞誉泰山,如云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6—40)

    杨逸明 (36) <诗经>中的诗篇,大多有三章,很多是只换了几个字,在意思上相类,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一唱三叹,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可见用字的精当和细腻.例如<硕鼠>中"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1—45)

    (41)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后,宝钗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钗从正面劝,并且把老祖宗.祖宗都搬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6—50)

    晚风随笔(46-50) 杨逸明 (46) 有人说唐代有那么多的好诗,为什么当代人写的好诗我一首也没有读到过啊?我觉得唐诗流传到今天有<全唐诗>,大约五万多首.可是真的为今天有中等文化水平的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51—55)

    杨逸明 (51) 鲁迅曾经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太深."所以称呼诗人也冠以官衔,自古已然.这也是几千年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以三闾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