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陇金殿国:存在宋和元之间的王朝,延续45代君主、传承千年
新中国建立前,西南地区的神秘面纱都未曾被掀开,主要表现在地方民族政权林立。虽然早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五尺道”,让西南与中原地区逐渐接触,但到明清时期,位于这些地方的地方政权依然相当独立,政府无法管理。
比如,居住在虎跳峡地区的瑶民族就未曾被明朝政府征服过,先后发动系列规模比较宏大的起义,时间延续200多年的时间,从明朝建立到灭亡他们都没有被彻底征服过。
秦汉时期早就遇到类似问题,所以从汉朝起中央政府一般都采取羁縻政策去应对,既不放过也不进行过多干涉,让他们与中央政府有纳贡关系。
元朝时,羁縻政策发生转变,土司制度逐渐取代地方政权;清朝进行改土归流以后,地方政权进一步被瓦解,最后直属中央政府管辖。因此,在取羁縻政策通行期间,地方上的政权一般不会被认可,有的王朝也就此被埋没。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景陇金殿国”,它建立于南宋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前期才灭亡,共延续约45代君主、1000多年的时间。
宋至元时期建立的“勐泐”
公元1180年,居住在大理国银生节度境内(如今泰国和老挝边界附近的帕尧府)的傣族领袖诏真(帕雅真)审时度势,带着已经强大起来的傣族同胞一路北上,逐渐征服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的由彝族先民建立起来的各个鬼国。
基本稳定局势以后,他将原来的统治中心移动到澜沧江畔,建立著名的王城---“景陇”,组建起本民族为主、其他民族为辅的联盟国家---“勐泐”。
“勐泐”属于傣语,汉语直译为“泐国”。由于都城建立在“景陇”,因此“景陇”有时也被用来指代“泐国”,称之为“景陇国”或比较有名的“景陇金殿国”。
诏真一共在位21年,他一边要稳固以“景陇”为中心的联盟政权,另一边又不断地扩张。大约在统治的中后期,联盟政权出现根本性转变,成为具有国家政体性质的政权。
随着直接控制的“勐”(行政单位称号)和臣服的“勐”不断增加,一套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度逐渐完善,最后一直延续1000多年的时间。
和成吉思汗一样,诏真将统治范围内的几个“勐”分别以不同的数量分封给各个儿子。其中,长子劳忍冷获得“勐庸”(今泰国北部地区);次子艾崩得到“勐皎”(今越南西北部地区);三子衣坎冷得到“勐佬”(今老挝北部地区);四子桑凯冷统治“勐泐”中心区域,最后继承王位,成为下一代的“诏勐泐”。
东南亚最强的王朝
“勐泐”(景陇金殿国)曾经是东南亚最强大的王国,也可以称之为王朝。据史料统计发现,同时期的南宋约有7,600万人;统治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军国约有4,800万人;刚建立起来的蒙古国约有200万人;西夏国有250万人。
相比之下,景陇金殿国的人口要比蒙古和西夏高出近4倍的人口,共有约800万人。有意思的是,到12世纪末,法国有320万人,挪威、瑞典和丹麦三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才有150万。所以,景陇金殿国至少要比蒙古、西夏、法国、瑞典、丹麦和挪威要强得多。
如果人口的数量不能用于衡量国力的话,那么战斗力也可以做一个比较。景陇金殿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驯服大象,乘象、耕象等约有9000多头,平日里用于运输和农耕活动,战斗时可以直接被用到战场上,给敌人以极大的打击。
鼎盛时期,景陇金殿国的土地面积极其广阔。疆域的北部延续到大理国南境(经普洱市思茅区地区);向南延续到哈利奔猜国北境(如今泰国清莱府附近);向东延续到安南国西北(今越南山萝省的附近);向西抵达果占壁国东南地区(大约在如今的掸邦景栋市附近)。
在元朝统一全国之前,景陇金殿国有自己的国家运行政治体系和官僚体系,是一个五脏俱全的东南亚强国。但是,历史却不承认它是一个王朝。
史学家不承认的原因
之所以不承认景陇金殿国作为一个建立于南宋时期的强大王朝,主要原因是它和中原王朝有着特殊的关系,属于所谓的“附属国”,虽然有自己的独立主权,但史学家一般不会承认,他们只会认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才能称得上王朝。
那么,已经是东南亚强国,景陇金殿国如何沦落到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第5代王位继承人岛亨龙(道良龙,在位26年)成为“景陇王”时期,正值宋理宗赵昀执政(公元1225~1264年),宋朝积极与岛亨龙联系,将王姓“岛”译为“刀”,从此“景陇王”的姓氏都被翻译成“刀”。
更重要的是,景陇金殿国被封为“云南车里宣慰司”(《车里宣慰世系简史》),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景陇王岛亨龙因此也被认为是土司世系岛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
“宣慰司”是非常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介于省和州之间,行政职能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宣慰司最高领导手中握有军队的指挥权和民众的行政权,被称为“宣慰使”;由于是地方上的最高领袖,所以担任者一般也被称为“土皇帝”。
宣慰司最早见于金朝,元朝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西南地区最为常见。到明清时期,该制度逐渐被废除,只有西南地区的民族聚集地才设立,数量比元朝的少。
忽必烈统治时期,将每个行中书省划分为60个宣慰司,每个司下管辖约180个路(州)。这个时候的宣慰司虽然处于共同制度之下,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职能,中原地区一般起到“上行下达的作用”,而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则纯属是极其特别的“土司制度”。
元朝设立于南行省后,车里宣慰司(景陇金殿国部分有辖区)被保留下来,转变为土司制度。明朝延续元朝的制度,明隆庆4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司被划分为十二个“版纳”(版纳”,傣语,意为“千亩”,是一种极其特别的赋税征收单位),从此以后,宣慰司有了“西双版纳”的特别称号。
雍正帝开始全面推行“改土归流”,不过却将车里宣慰司保存下来,改由普洱府统管。民国成立后,西双版纳地区设立思沿边行政总局,共同管理车里(今景洪)等8区,清朝时期的土司依然保留下来,车里宣慰最高统治者召片领担任相关职务,有世袭的特权。
1950年2月,西双版纳全境解放,末代召片领导世勋宣布退位,成立1000多年的景陇金殿国宣告彻底灭亡。
总结
后人所熟悉的土司制度,其实是建立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基础之上。表面上,土司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其实享有很高的独立权。
第一是最高统治者能够进行独立的王位世袭,一般都是土司内部确立,然后由中央政府批准,一旦土司贵族内部已经确立,那么中央政府一般走的是形式,不会进行多管。
第二是在统治范围内,土司享有很高的军事与行政权,能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不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
第三是经济比较独立,虽然向朝廷纳税,但要交多少的赋税土司说了算。之所以不被承认为王朝,很可能是受到限制的因素。
参考资料:《车里宣慰世系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