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冷知识:曾被称呼为“恶日中的恶日”,也是“女儿节”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也逐渐形成了诸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这些节日往往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对于古人而言,虽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最朴素的期望却只有两种:一是祈求安居乐业、无灾无难;二是祈求家人平安、长久团圆。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只不过看上去如此贴近民众的节日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北方端午习俗的核心:祛邪辟恶、祈求长寿

在我国,五月是初夏时节,往往会随着气温上升而蚊虫滋生。在古代卫生和医疗条件都不好的情况下,普通民众的健康往往会因蚊虫滋生而受到疾病侵袭。在当时对传染病的研究还没有如今深入的情况下,又受到当时阴阳五行说法盛行的影响,五月五日也就被称之为“恶日中的恶日”。

既然是恶极之日,又受到“北马南船”的自然环境影响,北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就逐渐演变为了举行一些生活化的辟邪禳灾活动。实际上,从古至今就有不少北方的文人墨客对端午习俗有过诗词描写:

比如南朝诗人王筠就在他的《五日望采拾》中写道:

“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其实,这短短的20个字就蕴含了端午节的诸多习俗。端午节虽然是“恶日中的恶日”,但古代中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个日子里祈福,反而称之为“良节”和“嘉辰”。

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妇女们会把红黄绿蓝等各色丝线编织在一起,然后戴在自己和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不仅如此,老百姓们还会缝制一种特别的肚兜,这种肚兜的布面是红色的,上面则绣着五毒的图案,大概是“以毒攻毒”之理吧,认为这也是一种辟邪的好办法。

备注:所谓五毒,是指古代老百姓认为的五种毒物,分别是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种毒物。

同为南朝文人的梁宗懔也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五月因为俗称是恶月,所以有很多禁忌,需要用艾草等结为人状,然后挂在门户上,用来避虫,希望可以为人民驱除疫病。

到了宋朝以后,朝臣们逐渐形成了在端午节向皇帝进帖祈福的惯例,皇帝也往往会赏赐物品,并一起举行仪式祈求长寿。

有意思的是,北方的古人还会在端午节吃桑葚樱桃。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谐音相似的缘故,古人认为只要吃了桑葚和樱桃,就会一整年都不会误食苍蝇。

看到这,想必不少看官和我一样的想法,古代的苍蝇莫非是和蜜蜂一样,一下子出动就是一窝吗?

南方赛龙舟祈福

与北方不同,南方自古以来就水源充足、水系众多,船舶成为不少古人常见的出行工具,尤其是对沿海的人们来说更是谋生的家伙。

在古代人看来,龙是吉祥的化身,是祈雨、消灾的神兽,更是能够操纵风雨的水神。正因为如此,龙这种神兽也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渐渐演变为了对龙的天然憧憬。

在南方地区,往往各地民众在端午节前需要提前动员民众做好各式各样的龙舟,甚至在龙舟赛前还要到龙王庙祭祀龙王,讨个平安的好兆头。在当时的民众看来,赛龙舟的成绩越好,就越能得到龙王的祝福。

有趣的是,尽管在《白蛇传》中法海用了雄黄在端午时节来对抗白素贞,但其实喝雄黄酒是北方的习俗。

端午节其实也是“女儿节”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节其实还有个别称,那就是女儿节。

在古代,妇女们在出嫁后往往罕有回娘家的机会,端午节成为了她们难得的回娘家的日子。到了这一天,往往出嫁的女儿要回到娘家,一起参与娘家的端午习俗,以这样的仪式感来维系和娘家的血浓于水。

大概也是因为如此,端午节成为了古代以孝道作为统御百姓的帝王们乐于推广的习俗节日。毕竟,在古代,管住一个家族的难度可比管住一个人的难度低。

不过,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单纯的节日,承载着我国民众对先祖的缅怀和对团聚的渴望。端午节将至,不如常回家看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