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说说SGLT2抑制剂---降糖新星

2017年3月13日,达格列净成为我国首个被批准上市的SGLT2抑制剂。值此中国又增加了新的抗糖新战场,SGLT2抑制剂也成为继DPP-4抑制剂之后的“最火”抗糖新阵营。

------这是事实!追星吗?

先来看看这是个什么东东?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SGLT)有两种亚型,即SGLT1和SGLT2。

SGLT1是1960年8月前捷克科学家罗***在小肠的黏膜细胞上发现的,是小肠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基础,(如果这个SGLT1被完全抑制了,那就麻烦了

,如果低血糖,吃糖都不好使

。)后来发现SGLT1也存在于肾小管细胞。

SGLT2最早是由瑞士***团队发现,特异性的存在于肾小管细胞。SGLT2主要表达并作用于肾小球近端小管的S1和S2段,调控滤过液中大约90%的葡萄糖,SGLT1在S3段调节剩下的10%。

SGLT2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SGLT2,减少近端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从而来降低血糖浓度。

先来看看正常人的尿和尿糖问题。

我们正常人血糖随血液流经肾脏,由于葡萄糖的分子比较小,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而跑到“原尿”里(每天大约有160-180g葡萄糖经过的),但在我们最后形成的“终尿”里并不会出现葡萄糖,这是因为“原尿”中的葡萄糖在经过肾脏的肾小管时,全部被重吸收了。所以,我们正常人的尿中一般没有葡萄糖。

如此看来,尿中是否有糖,完全取决于肾小管的葡萄糖重吸收(如果是滤过膜都被“糊上”的严重肾小球问题,肯定也不行)。但是我们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肾糖阈值问题,即当血糖达到160-180mg/dl(8.9-10mmol/L)时,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达到饱和。血糖再高的话,尿糖就出现了。

糖尿病患者,血糖很容易超过10mmol/L的,所以出现尿糖就是很自然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尿糖也是身体对自身健康的“救赎”。

既然出现尿糖可以看做是自身健康的一种“自救”过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增加尿糖的排除来改善血糖呢?

其实,科学家早就想到了。

在肾小管的葡萄糖主要是通过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2)重吸收回到血液中。抑制这种转运蛋白的作用,就能让大量的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回血液,从而出现尿糖、降低血糖。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这个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自2013年首个SGLT2抑制剂坎格列净在美国上市以来,这类药物因其心血管结局和肾脏保护等方面备受关注,在指南上的地位也迅速提升。截至目前,已经有批准或未批准的同类产品多达十几个。

(雨后春笋般的,抢劫来了

看看应用此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建议(2016年)》中的描述(部分):

SGLT2降低HbA1c幅度大,约0.5-1.0%,且降糖机制不依赖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

减轻体重1.5-3.5kg;

降低SBP3-5mmHg;

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可每日减少胰岛素剂量5.9-8.7单位;

单独使用不发生低血糖,联合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时,可增加低血糖风险。

随着此类药物使用时间的增多,其心血管和肾脏保护的证据逐渐增多,而相关的副作用也逐渐被认识,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泌尿生殖系感染,等等。

我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则是人们较少讨论的问题。

尿糖排得多,血糖降得就越明显。应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这三类药物,中国市场都已经存在了。

卡格列净可同时抑制肠道SGLT1和肾脏SGLT2,尿糖排泄量高达100 g/日,降糖减重作用在一众SGLT2抑制剂中尤为突出。而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的所用靶点,主要是肾脏的SGLT2。

如果站在“高血糖被改善,血糖相关的并发症就可以减少”这个观点来看,只要能安全降糖,看似就应该无可非议。但我就有异议:用一种平衡的破坏来求得另外一种平衡,本身就值得思考是否值得。

目前降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种主要状态:

1、减少葡萄糖摄入和吸收。经典的药物就是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也有抑制食物吸收的作用,再就是具有抑制肠道SGLT1作用的药物,比如上面提到的卡格列净。还包括,增加膳食纤维、少吃多餐等等。

2、通过增加胰岛素浓度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机制,调节身体能量代谢。这类作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是目前的抗糖主流。

3、增加葡萄糖排泄。主要就是SGLT2抑制剂。

上述三种状态,只有第二种是依赖于胰岛素作用的,而另外两种情况则与胰岛素无关,甚至可以说,与糖尿病也无关。有糖尿病的,减少摄入增加排泄,血糖肯定会有所改善;没有糖尿病的,减少摄入也会减肥,增加排泄也会出现尿糖。

五驾马车是抗糖名句。饮食、运动,则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饮食的计算,是根据身高体重、以及运动量来计算的。

假设一糖友,170cm的身高,160斤,中等体力活动。标准体重就是65公斤左右,每日热量摄入可以按照每公斤体重25千卡计算,大约是25X65=1625千卡;碳水化合物的供应按60%计算,约是975千卡;每克碳水化合物产热4千卡,则约需要975/4=244g碳水化合物。

如果该糖友每日吃达格列净10mg,则每日约有葡萄糖70g,相当于280千卡的热量被“尿”除去。244—70=174g,实际上吃进去、用于“身体建设”的碳水化合物只有174克了。所占日能量的比例为:174x4/(1625—280)=51.7%。

2016年,中国出台了《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里面提到了“限制能量平衡膳食”,提出“限制总能量”的同时,也给出了能量平衡的要求,指出:脂肪供能和正常膳食一样(20-30%),蛋白质供能比例增加(15-20%或1.2-1.5g/kg),碳水化合物则在上述两者之后,约为40-55%。

SGLT2抑制剂治疗,使得碳水化合物比例下降,如果保证蛋白质摄入足量,看似更接近于减重的饮食要求。

安全降糖,真好!

减重、降压,真好!

心血管和肾保护,真好!

但是-------------

吃了,没有吸收,这和没吃有什么区别?有区别,至少过了“嘴瘾”,满足了美食的欲望。

吸收了,但是又被“尿出去”了,是否可以认为是“身体建设”的“预注资金”被流失了呢?

这种治疗是否改变了“五驾马车”中的饮食?我们是否应该把“尿出去”的那部分能量先吃出来?心脏、肾脏、肝脏、肌肉、大脑......可都在等着“吃饭”呢。

少吃,那叫“饥饿疗法”,肯定能够降糖。可是“艾伦”的“饥饿疗法”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现在仍有“极低热量饮食治疗糖尿病明显获益的研究报道”。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少挣多花就会败家”,血糖漂亮固然是好,骨瘦如柴肯定可悲。

药物,要有医生来决定。药物的优劣,同样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我们在使用任何治疗策略的时候,都应该谨记一句古语:“用药如用兵”,用兵之道在于“知彼知己”。

善于思考的医生,肯定不会错。我就是

吹牛谁不会。

(这个药不在医保,很多人还没有用上,可以先保存下来,或者先预习一下,仅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