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别人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利用‘正反馈’让孩子爱上教你
孩子可以教给成年人三件事:没有理由地快乐,总是忙于某件事情,知道如何全力争取想要的东西。
——保罗·戈埃罗
美国脑科学会有个研究表明,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不是自学,也不是老师教你而是你教别人。这个理论适用于所有年龄层的人,其实也不难理解,被动学习调动大脑的区域和活跃度肯定没有主动学习调动的多,而教别人时比自学更容易让大脑处于高度聚焦状态,所以教别人学习更高效。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把这个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以教而学。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人一生会学几千种小技能,从生活到生产。但人一辈子擅长的可能就几种,也正是这几种技能养活或富足了你的一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个孩子都是从小技能开始学习,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是从学习叫爸爸或妈妈开始。一开始是父母教孩子怎么发音,用语言引导加上肢体动作,让孩子爸爸妈妈和人关联起来,慢慢孩子开始尝试发音,虽然叫得不准,但是妈妈爸爸听到孩子叫的第一声,会极大兴奋,然后给出孩子一个正反馈。孩子收到正反馈也一样会很兴奋,至少他的大脑感知到了这一点,接下来的几天,通过不断的互动练习,孩子变得越来越熟练了。这个过程你以为是你们在教孩子,其实是孩子在教你们,孩子的大脑是冲着正反馈去的,就像老师教学生,希望得到学生的正反馈,所以孩子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
而孩子长大一些,开始要教孩子一些字母、英文、数字的时候为什么父母也犯愁,孩子也犯愁了呢?原因依然是教学的关系,父母教孩子,孩子被动的学,孩子根本没有让大脑接收这些信息,当然他很难学会了。而当脏话或者暴力的语言从孩子嘴里脱口而出时,你又会惊讶,这些没人教他啊,他怎么学得那么快。其实远不是你想的那样,当孩子看熊出没、猪猪侠时,孩子的大脑高度集中,而当那些角色说出一些狠话和脏话时,会异常刺激到孩子的神经,孩子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当他第一次说出来时大人会惊讶,这其实也是孩子以教的方式获得了正反馈,所以他以后会更多地和熟练地使用。
怎么能让孩子像学动画片里的角色一样学习知识呢?
学变成教
比如想教孩子学习字母,不要直接上来就是一个字母表,从A到Z一个一个读给孩子听,我相信这样的方式你读1000遍就等于读了1遍,甚至还不如只读了1遍。而应该让孩子积极参与,让孩子去发现有趣的知识并教给我们,如'A’,可以问问孩子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孩子是愿意发挥想象力参与其中的,孩子可能会在他的认知中联想,如果知道埃菲尔铁塔,他可能会联想到像埃菲尔铁塔,如果没有见过,可能会联想到梯子等等。在孩子联想完之后一定要给孩子正反馈,如:“宝宝说的太形象了,简直一看就记住了。”孩子得到正反馈之后,他会把自己创造的知识点记下来,而且不用你强迫。
再比如教孩子数学,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数字或者加减法,孩子可能会因为遇到困难而退缩,你可以让孩子通过分配食物、玩具的方式来教你们,比如分糖块,分成2个人的,分成3个人的,分成5个人的,孩子在分的过程中产生数字的加减的概念,而且父母及时给予正反馈,让孩子从教的心态上学习到知识点。
不经意间学习
教师虽然每天上讲台之前都会备课,但是在整堂课中可不只是照本宣科那么简单,需要老师用到很多周边的知识和语言,而孩子们上课听讲,往往听老师讲解知识点时会开小差,但听老师讲不相关的事情或者段子时反而记忆犹新。这是因为学生们知道老师今天会讲什么,他大脑已经提前预警,他对此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不说,他会好好听讲,因为他对今天的知识点很饥渴,而对于一个不喜欢这个知识点的学生,他就会主动排斥甚至隔离这些知识点。当老师讲到段子时,对于任何学生都是新鲜的,没有预知的信息,大脑会很容易接受,而且也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自然大家更愿意听。
在家里也一样,孩子越小越不能'灌输’,而是尽量创造不经意间学习的氛围,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的很多行为、知识不是从电视里学的就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的,因为都是他不经意地学到的。对于我们想要教给孩子的知识,如数字、字母、历史、地理等,这些知识让你拿着书看,你都会反感,何况孩子呢,但好消息是今天的社会这些信息处处都是。出门左转十字路口,路标上写着方向,距离,路过的汽车车牌有数字、字母,居住的小区有门牌号,买的食物有条形码、保质期、生产日期、产地;每次看似不经意地让孩子看这些知识,一是让孩子养成习惯观察生活,二是不经意地学习。如保质期跟生产日期,孩子学会如何看,他会对此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