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竹林 | 第133天


 张 
 来 
师父讲法,顺带讲起一段事。
师父说,他们那里一位96岁高龄的老太太,日日坚持去昭觉寺,随众诵经共修。
每日坚持前来的老太太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老人很爱美,每日出发前,衣服不重样的穿,一番精心打扮,慎重到像是要参加一场隆重的盛典,而老人眼里,她是要去见佛。
老人的样子让见到的人压根不会想到她96岁高龄,老人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跟着众人挤公交,乘地铁,辗转才到寺院。
人们都拭目以待,高龄的这位老人,日日这样郑重其事的盛装出现又要繁杂乘坐拥挤的交通,终有一天肯定会厌倦坚持,是来不了的。当周围的年轻辈日久纷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前来参加共修,但老人一坚持就是数年。数年间老人仿佛被岁月遗忘,岁月在她面容上未曾留下任何年岁渐长和年龄相称的痕迹。仍旧精神饱满的这位老太太,依然不需要人陪伴照顾。
师父说,这就是精进觉分,精进觉分修法上强调相续,尤其密法,是在身心上无有疲厌。
修行暂且不提,精进也暂且不提,老人的日日坚持,成了一种信仰的执念,这种执念让老人所有期待,每日都因坚持而过得充实。越做越精神抖擞,越做越欢喜的老人,忘记了岁月和时光,还纷纷感动了周围的人。
去过温州一个偏僻地方的寺院,是正值佛菩萨圣诞。
初来乍到准备挂单三天的我,一进殿吃惊不小,一眼看去,满殿堂平均年龄都要六十以上的老人,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的大有人在。
站在大殿的老人们很沉默,那种沉默是历经人生百态,无话可说的沉默。面对僧值因人多如何站位的指挥,老人们规规矩矩依教奉行,年老却对师父们恭敬有加。
据说都是附近的居民,这所寺院是他们常来的地方。
这些老人们,有别于来来往往凑热闹观光居多的寺院游客,他们身上没有那种每到一处浑身藏也藏不住的活泼躁动。老人们举手投足间,对于师父们的不分年长与否都表现出恭敬有加。
关键是站在殿堂里的老人们,看起来明明又累又弱,哪怕已经佝偻着腰,却不会依壁靠墙,站姿懈怠,那种浑身散发出的谦卑让人动容。
那年有事回一趟故乡,正值外婆到父母家里作客,外婆腿脚不利索,在床上的时间居多,我在客厅的沙发,我们只隔着一道门。门明明是开着的,每当客厅里没了声音,屋里又进来了人,外婆总是对来人问,师父呢?师父就是我。
无论任何时候,总是喜欢有一段独处的时光。坐在沙发上的我就是正在享受独处的时光。
一会儿母亲进来,外婆又问,师父呢?母亲说在沙发上坐着呢。
一个下午的时光,外婆问了多次,师父呢?
坐在客厅的我,听到对话,单纯以为外婆只是问一问,并未前去。
外婆去世,忽然想起,外婆问,师父呢,仔细体会,似乎外婆并不是单纯的问一句师父在哪,而是知道我在客厅,估计外婆想和我聊聊天,老人的心思不明白表达,只是小心翼翼的问。
老是每个人的必经。历经世间之事之后的暮年,心里明明白白,却不得不活成小孩的样子,这个时候该是心里最苦的吧。
老,身体逐渐孱弱到不允许浩然正气说一不二说干就干,那种身体可能随时不受控制,生活可能不能自理的艰难,有时候活着都成了折磨,一种心有而力不足的悲凉之感是每个暮年的必经。
而老来能将信仰坚持成了一种付诸行动的执念,让自己的暮年充实,就像师父口中这位96岁的老太太,也像寺院附近的那些老人,却十分难得。
一位喜欢发朋友圈的师父,忽然销声匿迹,点开其朋友圈,忽然看到他的朋友圈对我是一条横线,横线中间并没有三天可见的提示。
这算是屏蔽或者被拉黑删除了吗?我疑。
仔细想想,去年夏天和这位师父一起合影,照片中的我们脑袋靠近,面带微笑,就像是多年的老友。
自诩,见惯了换道场和换僧人的来来去去,对于身边人的来去别离早已司空见惯到麻木不仁,可仍旧对这位师父的屏蔽或删除,内心隐隐不悦。
仔细回想,自去年他看到订阅号的文章,忽然问我,订阅号怎么整,教教他。不是自吹,是对于不摸电脑Word文档都整不明白的师父,嫌麻烦的我估计是我拒绝的太过直接,或者话语不够善巧,不论哪一种,加之寺院一旦恢复人多,忙碌到根本无法见面,自此以后,和这位师父的关系忽然冷淡,如今再翻看朋友圈,横着的是竟一条灰色线。
吃惊,什么时候起,我们走出了彼此的圈子,从屏蔽朋友圈或删除好友开始。
一位五六年前的同寮小师父,忽然发信息,问候近况。
当初,小师父有自己专门的结伴圈子,不习惯加入任何结伴圈子的我,不融进他们的圈子。和小师父虽是同寮,我们的关系淡到我离开那所寺院,转眼就忘了这位师父。
不知何时加了好友,如今问候,小师父语气亲切到像是多年未见的亲人,如同一位陌生人,忽然露出自来熟的客套,不禁让人充满无事献殷勤的防备。
聊天中,小师父不是,他是真的记得我,也记得我们有几年不见了。
是屏蔽我的师父,还是忽然联系我的师父,无论僧俗,似乎都会有绕不开一层人际关系问题。
据说,自己为在乎的人发了很多的动态,却被在乎自己的人全部看完,有一天提起,禁不住心酸。
生活中,有的人明明彼此不认识,却熟悉到每天知道他做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最近在哪里,可隔着现实却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的冲动。
有的人明明是血缘关系的熟悉,却陌生到他最近想什么,都做了什么,一概不知,而一旦见面,那种血缘的亲情,又会自动忽略那种陌生。
有的人,是拉自己回现实的一根绳索,忽然间回归道貌岸然可能傲娇吹牛的人设。
有的人,活成了脑海里的一个影子,能脑补出所有关于这个人在自己脑海中人设的想象。
有的人在现实坚强到就是无所不能的长辈,而一转眼面对自我时,可能内心住着一个童年的自己。
有的人一旦从自己的生活中出走,后会无期。
有的人想拼命留住,却只有数面之缘。
……
生活和生命就像影子,我们从彼此的生命中来去,那般虚幻不实。
……

 第133天,分享:

文| 仓央嘉措
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山水
该由谁来参悟
浪子的路线
总是迫在眉睫
……

—部 分 图 片 作 公 益 分 享,若 有 侵 权 联 删


上一篇:时光映画——2020年5月
写于竹林 | 第132天
(0)

相关推荐

  • 蔡世国丨近听佛音

    正月初七,倒春寒肆虐,好在阳光不错,应浮躁兄之邀,去宝圣寺喝茶. 先说一下浮躁兄其人.其实跟他并不很熟,但他对佛教的热情,对宗教的见解很吸引我,很多人觉得他过于执著,可能是我骨子里也比较执著,所以很有 ...

  • 【写于竹林】我的剃度师父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正望着高高的千佛塔出神. "快去吃饭啊,那里有饭,去吃啊!"宁静的空旷中突然听到自然而然的一声呼喊,没有客套,不是命令,连说了几遍. 寻声望去,居士搀着一位老 ...

  • 【写于竹林】清明的祭奠

    <外祖母去世> 舅舅说外奶都不能动了,正值十一国庆,也正值我返回故乡,与兄嫂一行人前去探望. 那所记忆深处的村庄,铺了水泥路,路两边的房子却越发稀少曾经一行行的巷道,房子挨着房子.小时候常 ...

  • 【写于竹林】戏

    就像一台戏,主角,配角,道具,围幕一一上场,上演恨爱情仇,生死别离,惊心动魄,亦或习松平常.但当幕落戏谢,恍然觉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戏中扮演了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当谢幕,所有的角色向观众致谢,立于台上 ...

  • 【写于竹林】花木缘——故乡

            故乡在西北,一个别人眼里荒落得地方.连续几年未曾反乡,那一年路途奔波终于到了成长的那个院落.        四合院,水泥的地面让花坛越来越小,里面的格桑花开得正艳.母亲未曾真正打理过, ...

  • 【写于竹林】竹林深处

    文字是多么美好的东西,组合了可以表达风景可以表达心情,可以表达一切想表达的东西.它不仅仅是表达,甚至是一个记忆的出口,可以不致于心情愉悒,都没有听众. 2018年10月 一定要记着别人的好,一定不要起 ...

  • 【写于竹林】花木缘——荷花

            大殿前突然增添了盆栽的荷花,猛然看到,惊艳了我.          一 排不起眼的花盆,花盆躲在修剪整齐的榆树后,榆树 边上再是高过屋顶的郁兰花树,盆栽的尚未开花的莲叶掩 没于其中. ...

  • 【写于竹林】修行第一方

    一 她对着我们聊了点私事,说起自己配的眼镜,突然间就讲到价格,三千多,不少人睁大眼,我随口对着边上的人说了句:这么贵的眼镜,瞬间刷新了我的价值观啊. 她瞅过来:什么样的的身份配什么样的眼镜,能和你比吗 ...

  • 【写于竹林】佛前

    2019年7月20日 日日诵经的黑板写满了名字,每天都是不同的人名,今日抬头一看: 祈愿被保姆残害的幼儿早日从icu脱离危险, 我吃了一惊,望着黑板,好久才想起脱下袈裟衣袍. 堕胎了,往生了,车祸,天 ...

  • 【写于竹林】片刻的慢时光

    2019年8月4号 观堂,是轮流行堂,行完堂再自己去吃饭. 吃饭等我抬起头,负责的组长站在灯管开关边上问,师父,可以关灯么? 突然发现偌大的观堂,竟然突然间就剩下了我和她,而她如果不问我,或许早已关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