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脾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六腑之——脾

此文内容摘自于网络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形如刀镰”(《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运化与主统血。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参营养物质的产生,为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脾气主升与喜燥恶湿。

展开剩余91%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由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脾在五行属土,居中央,为阴中之至阴,通应长夏成四时。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指脾气将伙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为丁便于理解这一生理机能,一般按其运化的对象分为运化“谷食”(固态饮食物)与运化“水饮”(液态饮食物)两个方面来叙述。

(1)运化谷食

指脾气将谷食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谷食人胃,经胃腐熟(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传于小肠以作进一步消化。谷食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小肠中的食糜,在脾气作用下经进一步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清),在脾气作用下由小肠吸收,再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全身,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

脾气转输精微的途径与方式有二:

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

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的运化机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机能。

脾气的运化机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可影响谷食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乃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2)运化水饮

指脾气将水饮化为水精,亦即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水饮的消化吸收亦在胃、小肠和大肠中进行,但又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

脾气转输津液的途径及方式有四:

一是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二是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 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

三是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六腑之一的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四是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

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脾失健运,或为津液生成不足而见津亏之证,或为津液输布障碍而见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运化谷食和运化水饮,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饮食物是人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为“ 气血生化之源”;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机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理论,对养生防病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健运,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反之,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人体易病。所以,《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2.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机能。《薛氏医案》明确提出:“心主血,肝藏血, 脾能统摄于血。”《金匮要略注》也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脾气统摄血液的机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脾脏的部分,一身之气充足,则脾气充盛;而脾气健运,生气充足,则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旺,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健强,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失健运,气生无源,气衰而固摄作用减退,血液失去统摄则逸出脉外而为出血。

病理上,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的机理亦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脾气的升举特性,及其与肌肉的密切联系,所以习惯把下部和肌肉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称为脾不统血。脾不统血由气虚所致,一般出血时间较长,色淡质稀,多见于人体下半部,并有气虚见症如倦怠乏力等。

(ニ)生理特性

1,脾气上升

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以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

(1)升清

“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气升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衰或为湿浊所困,升动失常,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气血的化生和输布障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养,因而出现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

脾气的升清,实际上是脾气运化机能的表现形式。脾气升清与胃气降浊相对而言,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2)升举内脏

脾气上升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脾气上升是防止内胜下垂的重要保证。若脾气虚明,无力外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刚挺(子宫脱重),脱肛(直肠脱垂)等。临床治疗内脏下垂病证,常采用健脾的补中益气汤。“小气”是脾胃二气的合称,是升降协调的冲和之气,其气下陥主要责之脾气不升,故中气下陷也称为脾气下陷。

2,喜燥恶湿

脾喜燥悲湿,指脾喜燥而恶湿浊的生理特性,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喜燥恶湿特性是与脾运化水饮的生理机能密切联系着的。脾气健运,运化水饮机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停聚。若脾气虚衰,运化水饮机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义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在湿邪侵入人体,也最易损伤脾阳,闲遏脾气,引起湿浊内生。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机能的发挥,故说“脾恶湿”。若脾体干燥。脾气自然得以升转。《医学求是·治霍乱赘言》说:“脾燥则升。”而脾气上升,水饮得以运化和枢转,自无内湿产生,也能抵抗外湿的侵害。故称“脾喜燥恶湿”。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所谓“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

据以上两生理特性,可以推测脾气下陷的病机主要有二:

一是脾气虚衰,无力升举,又称为中气下陷,当以健脾益气治之;

二是脾气为湿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治当除湿与健脾兼用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肉,指肌肉,《内经》称为“分肉”。全身肌肉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运动机能。故说脾在体合肉。《素问·痿论》有“ 脾主身之肌肉”之论。张志聪注释《素问·五藏生成》则明确指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脾失健运,水谷精微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失养,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临床上,肌肉痿废不用等疾患,常从脾胃治疗。《素问·痿论》称为“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则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则四肢营养缺乏,可见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口主接纳和咀嚼食物,便于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经“ 连舌本,散舌下”,舌又主司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均可反映脾的运化机能状态,故称口为脾之窍。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见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唇,指口唇。口唇受脾精、脾气及其化生的气血的濡养,其色泽可以反映脾精、脾气的盛衰及其机能的强弱,故称脾之华在唇。如<素问·五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灵枢·五阅五使》说:“口唇者,脾之官也。”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

思指思虑,思由脾精、脾气化生,故为脾志。思又与心神有关,故有“ 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思虑,是人皆有之的情志活动,对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气滞或气结。思虑太过,最易妨碍脾气运化机能,致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布散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故有“ 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亏虚,涎液分泌减少,则见口干舌燥。

5.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

在生克五行中,脾属土,与长夏相通应。长夏(夏至~处暑)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气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使脾运不展。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由此而起。又因时逢炎夏,湿与热兼,湿热交相为病,多见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湿热交结不解的症状。治疗时应重在除湿,所谓“湿去热孤”之法。

在中土五行中,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脾不独主一时。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赖脾气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质的支持。脾气健运,则四脏得养,机能正常发挥,人体康健,正气充足,不易得病,既病也易于康复,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这是“脾主四时”的意义所在。

附:脾精、脾气、脾阴、脾阳的生理作用

脾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脾的部分,由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脾的先天之精与脾吸收的水谷之精融合而成。脾精由脾气的转输而分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诸脏之精,故《素问·玉机真藏论》有“ 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其中脾精之浓厚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故又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论。涎为脾精所化,故云脾“在液为涎”。四肢、肌肉皆赖脾转输其精以濡养之,故说脾主肌肉、四肢。脾精还是“意”、“思”等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脾精充足则“心有所忆”,深思熟虑。脾精不足则既乏化营生血之源,亦缺生卫化气之本,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倦怠神疲等血与气皆虚的症状。

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脾精所化的具有推动和调控脾机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脾气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转输水谷之精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脾气以升为健,既体现于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以养全身,又体现于维持内脏位置的稳定而不下垂,还体现于统摄血液运于脉中而不逸出,控制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而不无故随大小便排出。脾气虚衰,则运化水谷、转输精微、统摄血液的作用减退,可见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觥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弱等症,还可出现内脏下垂及各种出血或失精(如蛋白尿、乳糜尿)症状。

脾阴即脾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等作用的部分,脾阳是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部分。脾阴与脾阳协调统一,维护着脾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脾阴虚则其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虚热内生,可见消瘦、烦热、食少、口唇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脾阳虚则其温煦、推动等作用减退,虚寒内生,表现为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大便清稀、形寒肢冷、面色咣白,或周身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精、脾气、脾阴、脾阳的内涵都是相对独立的,生理作用和病机特点也各有不同。脾精不足常见营养不良的征象;脾气虚常见运化动力不足和升举无力的表现,但无寒热征象;脾阴虚必见热象;脾阳虚必见寒象。脾阴虚与脾阳虚一般都兼有脾气虚的表现。

因脾与胃关系密切,脾气与胃气、脾阴与胃阴、脾阳与胃阳的概念内涵既有相类又有区别。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气易虚,胃气易实。所谓“ 阴道虚,阳道实”也。脾阴、脾阳主内,胃阴、胃阳主外,故外在火邪易伤胃阴,寒邪易损胃阳;而内伤火热易耗脾阴,内生寒湿易损脾阳。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0)

相关推荐

  • 白术:除湿益燥 生津止渴

    □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之根茎.其上部分枝具不明显纵槽,叶叶相对,抱茎而生,叶附四傍,正合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末各十八日,而为四脏斡旋气机于中,当判为 ...

  •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 ...

  •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脾”

    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形如刀镰"(<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脾的主要生理 ...

  •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 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 主藏神. 由于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君主之官".&quo ...

  •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肾”

    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脊柱两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 肾之府.'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 主水, 主纳气. 肾藏先天之精, 主生殖, 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 ...

  •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

    肝位于腹腔,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 肝为刚脏.<素问 ·灵兰秘典论> 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q ...

  • 经典中医基础理论图画版:脾

    脾 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运化水谷:饮食入胃后,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进行的.但需经 ...

  • 中医基础理论——脾和胃的病机

    脾的病机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的病理变化以消化功能减退,气血生成不足,气不摄血和水液代谢失常4个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 脾的病理变化 脾气虚:是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有1.消化吸 ...

  • 《中医基础理论》:脾

    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 ...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人体有哪五脏六腑?五脏和六腑都有哪些功能?

    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在中医学上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五脏的主要功能为藏精气. (1)肝 肝位于人体右胁下,主要具有藏血.疏泄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