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的多种解题方法
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虽然复杂,但其解题方法可不止一种哦。今天,我们用一个例题,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的13种解答方法!
题目:现有一笼子,里面有鸡和兔子若干只,数一数,共有头14个,腿38条,求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请用尽量多的方法解答)
方法一:人见人爱的列表法
如果二年级小朋友做这道题,可以用列表法。直观、易理解,还不容易出错!
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鸡为9只,兔子为5只。我们在列表的时候不要按顺序列,否则做题的速度会很慢,比如说列完鸡为0只,兔子为14只,发现腿的数量56条,和实际38条相差较大,那么下一个你可以跳过鸡的数量为2只这种情况,直接列鸡的数量为3只,这样做速度会快一些哦!
方法二:最快乐的画图法
画图可以让数学变得形象化,而且经常画图还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假设14只全部是鸡,先把鸡给画好。
方法三:最酷的金鸡独立法
分析:让每只鸡都一只脚站立着,每只兔都用两只后脚站立着,那么地上的总脚数只是原来的一半,即19只脚。鸡的脚数与头数相同,而兔的脚数是兔的头数的2倍,因此从19里减去头数14,剩下来的就是兔的头数19-14=5(只),鸡有14-5=9(只)。
方法四:最逗的吹哨法
分析:假设鸡和兔接受过特种部队训练,吹一声哨,它们抬起一只脚,还有38-14=24只腿在站着,再吹一声哨,它们又抬起一只脚,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有两只脚立着。这时还有24-14=10(只)腿在站着,而这10只腿全部是兔子的,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4-5=9(只)。
方法五:最常用的假设法
分析:假设全部是鸡,则有14×2=28(条)腿,比实际少38-28=10(只),一只鸡变成一只兔子腿增加2条,10÷2=5(只),所以需要5只鸡变成兔子,即兔子为5只,鸡为14-5=9(只)。
方法六:最常用的假设法
分析:假设全部是兔子,则有14×4=56条腿,比实际多56-38=18(只),一只兔子变成一只鸡腿减少2条,18÷2=9(只),所以需要9只兔子变成鸡,即鸡为9只,兔子为14- 9=5(只)。
方法七:最牛的特异功能法1
分析:鸡有2条腿,比兔子少2条腿,这不公平,但是鸡有2只翅膀,兔子却没有。假设鸡有特级功能,把两只翅膀变成2条腿,那么鸡也有4条腿,此时腿的总数是14×4=56(条),但实际上只有38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鸡的翅膀当作腿来算,所以鸡的翅膀有56-38=18(只),鸡有18÷2=9(只),兔就是14-9=5(只)。
方法八:最牛的特异功能法2
分析:假设每只鸡兔都具有“ 特异功能”,鸡飞起来,兔立起来,这时立在地上的脚全是兔的,它的脚数就是38-14×2=10(条),因此兔的只数有10÷2=5(只),进而知道鸡有14-5=9(只)。鸡兔具有“特异功能”,这个方法想得太棒了!
方法九:最牛的特异功能法3
假设孙悟空变成兔子,说“变”,每只兔子又长出一个头来,然后对妖精说“将它劈开”,变成“一头两脚”的两只“半兔”,半兔与鸡都是两只脚,因而共有28÷2=19(只)鸡兔,19-14=5(只),这就是兔子的数目,当然鸡就有14-5=9(只)。呵呵,小朋友把兔“劈开”成“半兔”,想得奇吧!
方法十:最古老的砍足法
分析:假如把每只砍掉1只脚、每只兔砍掉2只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38只变成了19只;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数19与总头数14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19-14=5(只)。所以,鸡的只数就是14-5=9(只)了。呵呵,这个方法是古人想出来的,但有点残忍!
方法十一:史上最坑的耍兔法
分析:假如刘老师喊口令:“兔子,耍酷!”此时兔子们都把两只前脚高高抬起,两只后脚着地,呈酷酷的姿态,此时鸡兔都是两只脚着地。在地上脚的总数是14×2=28(只),而原来有38只脚,多出38-28=10(只)。为什么会多呢?因为兔子们把它们的2只前脚抬了起来,所以兔的只数是10÷2=5(只),鸡则是14-5=9(只)。
方法十二:最万能的方程法1
分析:设鸡的数量为x只,则兔子有(14-x)只,有2x+4(14-x)=38,解出x=9,所以有鸡9只,兔子14-9=5(只)。
方法十三:最万能的方程法2
分析:设兔子的数量为x只,则鸡有(14-x)只,有4x+2(14-x)=38,解得x=5,所以兔子有5只,鸡有14-5=9(只)。
鸡兔同笼的13种方法就给大家讲完了,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1、列表法
2、画图法
3、金鸡独立法
4、吹哨法
5、假设法
6、假设法
7、特异功能法
8、特异功能法
9、特异功能法
10、砍足法
11、耍兔法
12、方程法
13、方程法
记忆方法:假设“列表”同学画完图以后,有了3大特异功能,摆了一个金鸡独立的Pose,吹了一声哨,耍了一下兔,看足了,于是“方程”去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