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莲居|崔寒柏:书法的线条、笔画和质感
崔寒柏大楷书李白《庐山谣》诗册
线条、笔画和质感
文 / 崔寒柏
我没有去考证“线条”这个词何时出现,但是目前“线条”这个词很是时髦。
在西方美术中,点和线加上面就成了形体的基本成分。东西艺术理论对接以后,线的感觉就移植到了书法中来,因而又有了线质一说,一些年轻的学子常常在讨论和看展览时,线条和线质都挂在嘴边,好像成了书法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了。
如果从基本概念上讲,线条的确包括了笔画中的线性部分,而所谓的“线质”也就是笔画的质地,但是如果以线的概念去还原笔画时,线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道理和来源的空洞的东西了,因为中国书法中的线是在概念中以线的形态出现,但是其产生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不是因为它是线,而是因为组成字的结构时,一部分笔画属于线的范畴而已。
当我们研究笔画并感受它效果的时候,可以把它看作是线条,但当我们去产生这些效果时就必须要遵循着笔画的功能,结字的原理,甚至运笔的顺序。
在书法中,“线条”和“笔画”好像可以被看作是一类的东西,但却有着根本的区别——“线条”是已经定了型的效果,而“笔画”却是形成这些效果的元素。
当我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去分析一幅作品时,可以用线条来描述,但是这些线条并不是因为是线条所以才产生的,而是因为有了笔画的因循才能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线条。也就是说,单纯地分析线条,复制线条的效果,改变线条的状态是无法达到理想的线条的,因为书法的线条是由于笔画的变化才出来效果的,脱离了笔画去谈线条改变是没有根据和没有意义的,是本末倒置的。
▼ 崔寒柏往期微课堂片段
“笔画因循产生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因循使相同的笔画笔顺自然生发出了不同的线条。
笔法不变,变的只是动作的大小、方向等因素。
崔寒柏寸楷片段特写
在当代只注重效果而不问来由的状况下,线条变成了追求的目标,在先有线条的意识后,书写者以某些既成的效果去还原线条,甚至可以用碑版、甲骨等不同的线条作为蓝本去勾画,而不是书写出书法作品来,这种先有效果的追求再去逐步趋近的作法与工艺美术如出一辙,已经没有了艺术抒发过程,所以说表面上看线条与笔画好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两种描述,实际上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理念。
线条是以效果为出发点的勾描,笔画是以书写原理为基准的表现。
当代已经没有了实用的书法,这时的书写者往往会被效果所左右,因为人们的书写就是想要有效果。可是这种观念的出现恰恰代替了笃定的抒发。模拟出效果永远没有笃定书写时的真气弥漫。
没有笃定的真气弥漫也就没有了笔画的质感,也就是爱谈线条的人们所讲的“线质”。
当人与人交往时,表面上打个招呼,不痛不痒地问安问好,哪怕一些简单的往来都看不出一个人的性情,要在真正出手做事情、认真做事情时、做较真儿的事情时才能看出真性情,看出人的本质。写字也是这样,虚着笔去应对,去描着一些理想的效果,像是人与人的表面交往,总是想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谁都知道怎么做更完美,大家都在虚与委蛇。可是字要写到真情流露的时候,就是不能想着结果地抒发,这时没有什么效果预设,可有平时习惯了的、已经形成了潜意识的“笔”画的书写。
好的作品都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不管是什么风格,不管是传统还是新潮,无一例外,因为只有自然的书写才令人不加思考,只有不加思考才能心手合一,只有合一,才能表达出性情,只有表达出性情才能在笔画中注入质感。所以说,脱开具体书写的笔画而去单纯地讨论“线质”是没有着力点的,也不会有结果的。
就近代书家来说,白蕉的字质地近玉,林散之则近藤,于右任有石板和鹅卵石的感觉。
古代的大家中欧阳询有金属的质感,近铜;李北海近钢;颜字则近木;苏字近于陶瓷;王右军则近水晶……
说白了,线条的质量就是一个人的心胸、气概、修养和学识。不是临帖所能临出来的,也不是单凭学写字就可以写出来的。
但是,在一切技法都完备的时候,字要在豪迈和自信下,一笔一笔写出来。写的时候不要想着任何一笔和如何结构,所有的书写早已在心中烂熟。只有这样的书写,一个人的内心底蕴才可能反映到笔画上,否则不管技巧多好,都是在描绘一个字形而不是在抒发一个字的蕴涵。
勾描是覆盖一个字的影子,书写是写出一个立体的人。这种立体要先从藏头护尾的笔画出,先令笔画浑圆,再在浑圆的基础上将笔运开。
▲ 崔寒柏往期微课堂片段。再好的刻工,也无法还原出毛笔书写时最原始的自然、细致的变化。当代人为了勾描出刻工的效果,而摒弃了书写的感觉。
一个字中有骨、肉、筋、血、气、神,骨就是写字中主要骨干的中锋用笔,肉就是在书写中笔画的鼓荡,筋是笔画转换中的连接,血是墨量,气是因用笔顺序而产生的连动效果,神是超脱了具象形态所焕发出来的风采。
笔画的丰富包含这些因素,当这些因素变成鲜活的实物时,笔画的质感就出来了。而鲜活的唯一来源就是“写”,自由的写、即时的写、忘情的写!
质感来自于书写,是即时的迸发,是平时的积累。笔画是文字的组成部分,是产生书写效果的最小单位。线条包括笔画,但在讨论书法时,线条所不能概括的是笔画的鲜活与生命力,线条描述的是结果,而笔画的描述,首先就有姿态,有来源、有法度更有过程。平面艺术通常注重的是结果,而书法艺术还注重过程,过程的享受来源于以往积累抒发,至于结果,那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书写者所不能完全预料的。正是这部分不可预料,才让书法艺术预留出相当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是无法人为控制的,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顺便讲一句,当代绝大部分的中国画家都无法画出真正的中国画了!首先是没有“意”了,其次是没有“笔”了,这个笔就是古人一抬手就习惯了的“笔画”。没了意,没嚼头;没了笔,没看头。而“意”和“笔”正是“书画同源”的源头!
“笔”由“线”代替了,没了生命,出不来“质”,没了“质”的“意”就只剩下刻意了!
崔寒柏首期楷书实践班即将开课!
课程时间:2019年12月20日开课,为期半年,计划仅开设一期。
课程介绍(点击以下链接了解):
崔寒柏,1963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学习、工作。2006年1月归国。2009年被聘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任职教师,并受聘为兰州大学书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兼职硕士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主任。曾任美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东-西方”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美国兰亭笔会秘书长,美国中华艺术协会理事,美国国际艺术家学会负责人之一。
1966年习书,1976年师从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高镜明教授、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同年师从徐嘏龄先生学习篆刻、龚望先生学习隶书,2011年从师霍春阳先生。
早在大学就读期间即担任书法社的主讲教师,赴美国时曾任书法私塾教师六年。曾在加州州立大学讲授书法课程。回国后,分别于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包头抱云堂、泉州桑莲居等地进行多次学术讲座。曾被天津师范大学聘为书法教师教授书法课程。数十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及艺术理论文章,论文曾在天津青年书法创作论坛中获奖。作品入选、受邀国家级大展四十余次,其中十余次获奖。曾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入展第四、八届国展,第五届兰亭展;获第一届翁同龢奖最高奖;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
自2003年起,受邀于《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论坛》开设名家专栏,并在书法网站上陆续写出书法评论、技法阐述、美学探索计20余万字;200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著录《中国古代书法名帖技法解析系列——苏轼楷书行书》光碟。2012年-2015年受邀担任《新领军者》杂志专栏作者,撰写书法类文章40余篇。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