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教学手记——《秋雨》,考生纷纷喊难为哪般?

秋雨

川端康成

①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

②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

③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火从天而降。

④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大概是火团在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看起来狭窄的天空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

⑤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儿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

晋诺解读:

小说开头的这段幻影究竟该怎样解读?

首先,我们要具备一种阅读直觉,从这段文字的情境中直觉到作家创作时所沉浸于其中的一种氛围。这些氛围从哪儿显露出来呢?

“山谷”,是空旷而幽深的;“暮霭”是空蒙迷茫的;“天空”,高远而蔚蓝,是辽远的。这些大的环境因素构成了一个凄迷的意境;这个凄迷的意境作为一个背景成为整篇小说的背景色。

“火团”这个意象在凄迷的背景之上带来了热烈的生命之光,火团的运动像是一条河在淌,生生不息,但遗憾的是这些奔涌而至的小火团“旋即就消失了”,成了瞬间的美丽。

把这个背景与火团的意象结合起来,实际上就告诉我们了整篇小说的内容:一些美好的小生命匆匆来到人世而迅即就消失了,给人笼上了层层的暮色之悲。

⑥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去京都,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

⑦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联接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

⑧“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

⑨“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

⑩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⑪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之间的互相体贴而疏忽了的缘故吧。这家外科医院来了许多做心脏手术的孩子。手术之前,他们有的在走廊上东奔西跑,有的乘电梯上上下下,嬉戏喧闹。不觉间,我也同这些孩子打起招呼来。他们都是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最好在幼儿期进行,否则可能夭折。

晋诺解读

写十五六年前所遇到两个孩子的其中之一,这个孩子很可爱可是“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面对这样悲惨的事实,“母亲平静地回答”,如何理解这个“平静”,作为母亲,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母亲的“平静”。从小说表达角度来看,这是有意的控制,不让悲伤外漏,让生命逝去的哀伤被紧紧地包裹起来。如果读到这儿作者的用意,那么,我们会读出整篇小说的内敛表达特征,由此,我们才能读明白对下面这个女孩的叙述。

再来看这句“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这个情景并没有给我们以孩子入梦的静谧感,反而让我们倍感哀伤,因为,在阅读者心目中,这个孩子不是在入梦而是在离开这个世界或者说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这里的山茶花图案的和服给人以隐隐地不祥的暗示。作者写死亡写得非常隐秘,把巨大的哀伤裹进平静之中,本该嚎啕大哭的时候偏不让哭出声来,而愈加悲伤!

⑫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每次乘电梯,我几乎都看见她也在电梯的犄角。这个五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蹲在站着大人的腿脚后面,总是闷不作声。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嘴紧闭着。我向我的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就是坐在廊道的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着同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我对我的护士说:

⑬“这孩子很有出息啊!”

⑭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

⑮我问护士:

⑯“那孩子也做了手术?术后情况好吗?”

⑰“她没做手术就回家了。她执拗地说:看到贴邻病床的孩子死了,我就不愿做手术,要回家,不愿做手术,要回家。谁劝说她都不听。

⑱“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

晋诺点评

对另一个女孩的叙述,作者加强了对其性格特征的描述。比如,“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嘴紧紧闭着”,“她的眼睛一动不动”,这个五岁的女孩子在想什么,在经历怎样的人生磨难!从她不和悦的眼睛里,我们读到是五岁的她已经知晓了命运对她的不公,她不理解但更怨恨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但不止于此,她还有着强烈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或者说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有太多的思想,但她感受到了,有了强烈的意愿。尤其让人惊讶的是,她自己竟然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不做手术——她已经能用自己的行为来维护生命的尊严了。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⑲这回我到京都,就是为了去看望这个如今已经成人的二八妙龄的姑娘。

⑳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幻影消失了。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就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着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短暂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下面,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

(21)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

晋诺解读:

这段车窗上的雨水描写非常逼真,小说家的魅力在于他把这些逼真的情景嵌进整个小说中去后,便具有无限的意味。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显然是对那个小女孩悄然离去的决定的一种回应,是对“会不会夭折”命运的响应,好像这急急地敲打车窗的雨声也在向这个世界追问。接着对玻璃上雨水的滑动的描写则带来了欢快的感觉。从一端流到另一端,流中有止,止后又流,流流停停,停停流流,富有节奏的韵律感,雨水便有了生命的活泼性,小说作者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活泼性?从小说的发展来看,从另一个小孩子的逝去,到第二个小孩子顽强生存着,在整悲伤压抑的调子中,还涌动着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因此,雨水的活泼把小说的情节向前推进了一步,开拓了小说的内涵。

(22)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要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有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

(23)翌日,依然秋雨绵绵。下午,我在四楼的大厅里观看电视。这里像是宴会大厅的休息室,已有两三对婚宴的客人,显得十分拥挤,打扮好了的新娘子也从这里经过。我偶尔回头,看见排号早的新郎新娘从会场里走出来,站在我的身后拍摄纪念照片。

(24)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立即用眼睛指了指近旁。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她紧闭双唇。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驱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25)“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叶渭渠译)

晋诺解读:

下面的情节似乎放慢了叙述节奏,并没直接写律子的服装表演,而是写新郎新娘拍照留念的场景,显然,这种人生最美好的情景与律子所追求而不能得的人生美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打量那些新人们,这个“不和悦”与上文五岁时的律子“不和悦”应该是一致的,她依然深深地对命运持以不满与抗议,可是,她并不是怨恨,而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征服这种不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这应该是对她最好的赞美吧!当然,这里也包含着老板背后的心里话,让她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穿上一个女孩子最渴望的美丽新娘礼服吧。因此,小说的情节在由黯淡而转入明亮,再由明亮而转入黯淡。

小说完成了悲剧的叙述。

8.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6分)

关于第8、9两题

这两题的设题指向仍然是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的要求是读懂小说的基本内涵。比如第8题,只是要求考生能读懂小说通过两个人物的服饰描写来暗示人物命运结局的表达方式。这是小说阅读素养的考查,而不是对小说阅读套路的检测。因为,只有真正读懂了小说的言说方式,才有可能理解小说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件,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这一点对于长期浸淫于套路化试题的中学生来说,是特别困难的。

第9题:

首先从命题指向上看,是指向文本的理解,但这个题目的表述确实不好。

“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在命题里,最不恰当的词语就是“如何”。因为,表达情感氛围的方法路径太多,而且有些似是而非,从阅读训练的角度作为思考题可以,但对于考试来说,这种指向宽泛而又模糊的命题表述就不恰当。比如,

所给答案:从小说叙写角度:①用律子的命运来表现;②用降火的幻影来铺垫或渲染。

而阅卷点增添的答案:从表达方式角度:①虚实结合,“幻影”“秋雨”等意象来象征暗示人生灰暗,生命易逝;②细节描写,文中写律子“不和悅”的眼神,“紧闭”的嘴唇,写出了律子性格的倔强,直面人生;③对比(衬托)  做了手术的孩子却死去,没做手术的律子却活了下来,写出了生命的无常 ——此答案不可靠,只是因为学生套路惯了,答不到点上,普遍不能拿分,所以增加了这方面内容)

显然,这个命题带来太多思维视角。而从阅卷点所增加的答案来看,又完全滑入原来的套路式答题的思维里去了。能滑进套路的原因,还是命题不科学导致的。

其实,想考查学生阅读其情感及表达方式,完全可以更清晰化。

比如,请理解五岁的律子坚决不做手术要回家这一举动的内涵,(指向具体情节理解)这一情节可以与上下文哪些内容相关联,(指向情节、细节关系解读)由此形成了怎样的情感氛围?(指向全文情感基调的概括)

命题确实是不容易的事,需谨慎再谨慎!关键是理念要更新,要从文章学、套路化的命题思维里挣脱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事,但希望已经到来,春天不会太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