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正月出门少容易被“挑眼”,如今渐渐无此讲究 2024-07-28 23:02:06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多数朋友都已经从老家返回。不知不觉之间,这个“年”就又过去了。“年味越来越淡”,虽然是一个老话题。可每次“过年”,大家仍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上几句。原因无他,年味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在胶东多数乡村,正月的前三天还多少有些过年的气氛。而从初四、初五开始,街头的人、车就逐渐稀少。待到初六下午,距离较近的那一批游子再驱车踏上返程之后,好不容易热闹了几天的村庄,就又回到了平常的状态。这种情况,与几十年前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年味越来越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城镇化的提速、人口结构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富等等,而“出门”观念的改变也是其中之一。 所谓“出门”,就是“走亲戚”。在胶东传统民俗当中,有“不出十五都是年”或者“不出正月不出年”的讲究。彼时,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都有着比较固定的内容安排:初一在本村拜年 ,初二开始走外村亲戚,比如姑姑、舅姨、岳父母等。拜岳父母相对最省事,拿出一天专门过去即可。拜舅舅也不麻烦,因为舅舅即便有好几个,但在过去也一般住在同一个村里,也是同一天拜访就行。但姑姑和姨因为都要外嫁,通常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对于那些人口多的大家庭来说,四五个姑姑、五六个姨的情况并不鲜见。老一辈人重视规矩,也在乎面子,因此出门就很讲究对等(可以看做不同家庭之间的“外交”)。大体意思就是:我的孩子去你家里拜年,你的孩子也应该来我这里问候,否则就有不尊重对方之嫌,容易被对方“挑眼”。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不睦。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正月的“出门”就相当频繁。一般人家至少能出到初七八,亲戚多的能出到初十,家口特别大的人,一直忙活到正月十五也有可能。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大多住在乡村,以耕作为业,父子相继。正月属于农闲,时间充裕多走走亲戚并无不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陆续进城工作定居,难以自由支配时间。而他们作为晚辈,也是走亲戚的主力,受限于时间,只能压缩昔日的日程。要么大家提前约好,今年先在某一亲戚家共同相聚,来年按照次序顺延;要么选择某天上午走完全部行程,只寒暄不吃饭,一切从简。 这种“出门”的变化,大约从新世纪之后开始出现,近十年以来蔚然成风。现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到一家一家排着走亲戚的场景了。而大多数长辈们,也就是“姑、舅、姨”们,现在也都比较开明。他们都能体谅年轻一代的工作不易,如果后者正月没有来登门拜访,一般也不会“挑眼”、“见怪”。当然了,这种体谅也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毕竟,你的孩子叫我姑姑,我的孩子就叫你舅舅;你的孩子叫我姨,我的孩子也叫你姨。亲戚之间当然应该多走动,但“互相方便”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了。 赞 (0) 相关推荐 俗语: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来了,下句很经典,这就是人性 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相信朋友们也会花很多精力在交朋友上.朋友需要我们自己经营,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亲戚却是我们自诞生以来就有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亲戚之间有血缘联系,自 ... 【123】中国精美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大奖赛刘静作品 走亲戚 刘静(河南) 现在走亲戚,简洁.利索,似乎和亲戚的关系就在一个"走"上,感觉少了些人情味. 小时候,在老家走亲戚是从大年初二开始的.按照习俗,这一天是要走舅家的.因为去舅舅 ... 马枚素: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舅的媳妇。 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舅的媳妇. 俗话说,"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舅的媳妇",那么这三不亲说的是否在理呢?自己父母有血缘关系的人就比如姑姑.舅舅.姨母都是很亲很亲的人,血缘关系是自 ... 从亲戚关系来讲,舅舅和姑姑哪个最亲?答案出乎意料! 从亲戚关系来讲,舅舅和姑姑哪个最亲?答案出乎意料! 古人说过,娘亲有舅,爷亲有叔,论妈这边来说,除了外公外婆,舅舅就是血缘最亲的人,论爹这边,除了爷爷奶奶,叔叔和伯伯就是血缘最亲的人.当然,亲戚要常走 ... 席延飞:利用假期,家长给孩子上一堂家庭教育课 在批阅试卷时,发现有道三年级的语文题:外祖父是妈妈的 ( ),也有同学称"外祖父"为( ). 本以为很简单的题目,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会,有的还写着,外祖父是妈妈的(zhan ... 人性的自私:见不得你过得好,尤其是亲戚 小涛从小家里很穷,父母离异,母亲疯了,父亲离家出走了,他跟奶奶两个人相依为命.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涛就是这样的典范,他在家里会做饭,会种地,会砍柴,在学校里他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在班级里永 ... 难忘那时光——串亲戚 过罢大年初一,自初二开始,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了.村前广场停满了大车小辆,家家喜迎亲朋好友的到来,户户传出炒菜的香味儿,欢声笑语荡满整个小山村,以改往日的寂寥. 这热闹的场面勾起了儿时串亲戚的回放来,那 ... 【便民】出门少等待,坐车不过站!数字化转型让申城公共交通更便捷 市经信委.市交通委会同相关单位,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推进交通数字化转型及公共交通便民服务.目前,申城街头的新能源公交车可实现辅助驾驶,公交到站预报准确率达到97%:出租车推数字 ... 正月过后, 少和这个人来往! 『 每天一段话』 ------------------------------------------------------------------------------ [1]与其看着,不如珍惜 ... 胶东乡村记忆:元宵节之前,重温正月“出门”的点滴往事 今天已经是正月十三,距离元宵节只有两天的时间.按照民俗,过了正月十五,就算"出了年".不管城市还是乡村,过年的气氛就会就此淡化,新一年的征程也将正式开启. 元宵节前后的气氛差别,在 ... 女人过了50岁,出门少穿这3种“装嫩色”,显胖没气质 女人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气馁,因为增长的年龄会换来更多的成熟气质,像过了50岁的女人要明白年龄不是枷锁,而是优势和亮点,尤其是在穿搭上能赋予你更多的成熟与个人魅力. 中年女人有着更多的气质优势,所以在 ... 女人过了45岁,出门少穿这3种“装嫩色”,显胖俗气还掉价 女人一旦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开始对'减龄'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这不仅仅是个例,而是广大女性都无法逃避的一个想法,随着青春容貌逐渐逝去,女性又有着比男性强烈许多的年龄焦虑,这就会导致许多四五十岁的女人对' ... 【佳作】基哈尔2,少女粉配色,图少,但很亮眼! 作者:lazy相当具有科幻特色的机体,同时也是相当骚气的配色.TR-6见了很多,但今天的这个作品则的确是印象深刻了,基哈尔的女王形态,直接被作者改成了公主粉.这也算是降维打击的一部分了.传统的TR-6 ... 疫情影响出门少,车辆长时间停放需要注意什么? 算算日子,大部分车友应该都在家呆了一个月有余.在食物充足的前提下,短期内对身体健康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汽车是不是也能长时间放置不开呢? 俗话说:没有开坏的车,只有放坏的车,因此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 ... 中国文物收藏在澳洲 | 可捡的“漏”越来越少,如何挑到收藏圈里的宝 虽然距离祖国上万公里,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愈加散发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在澳洲,就有这么一批痴迷收藏的中国文物爱好者,他们在澳藏精舍( Australian As ... 「原创」海丰阿东:出门少得瑟,三摸保太平 「原创」海丰阿东:出门少得瑟,三摸保太平 天气一天一天的转了,又到了出门戴个凉帽,戴上太阳眼镜的季节了.这不新买了副太阳眼镜花了100多.戴在脸上感到增加了许多分.于是出门去. 想去店里买双凉鞋.一路 ...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多数朋友都已经从老家返回。不知不觉之间,这个“年”就又过去了。“年味越来越淡”,虽然是一个老话题。可每次“过年”,大家仍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上几句。原因无他,年味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在胶东多数乡村,正月的前三天还多少有些过年的气氛。而从初四、初五开始,街头的人、车就逐渐稀少。待到初六下午,距离较近的那一批游子再驱车踏上返程之后,好不容易热闹了几天的村庄,就又回到了平常的状态。这种情况,与几十年前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年味越来越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城镇化的提速、人口结构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富等等,而“出门”观念的改变也是其中之一。 所谓“出门”,就是“走亲戚”。在胶东传统民俗当中,有“不出十五都是年”或者“不出正月不出年”的讲究。彼时,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都有着比较固定的内容安排:初一在本村拜年 ,初二开始走外村亲戚,比如姑姑、舅姨、岳父母等。拜岳父母相对最省事,拿出一天专门过去即可。拜舅舅也不麻烦,因为舅舅即便有好几个,但在过去也一般住在同一个村里,也是同一天拜访就行。但姑姑和姨因为都要外嫁,通常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对于那些人口多的大家庭来说,四五个姑姑、五六个姨的情况并不鲜见。老一辈人重视规矩,也在乎面子,因此出门就很讲究对等(可以看做不同家庭之间的“外交”)。大体意思就是:我的孩子去你家里拜年,你的孩子也应该来我这里问候,否则就有不尊重对方之嫌,容易被对方“挑眼”。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不睦。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正月的“出门”就相当频繁。一般人家至少能出到初七八,亲戚多的能出到初十,家口特别大的人,一直忙活到正月十五也有可能。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大多住在乡村,以耕作为业,父子相继。正月属于农闲,时间充裕多走走亲戚并无不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陆续进城工作定居,难以自由支配时间。而他们作为晚辈,也是走亲戚的主力,受限于时间,只能压缩昔日的日程。要么大家提前约好,今年先在某一亲戚家共同相聚,来年按照次序顺延;要么选择某天上午走完全部行程,只寒暄不吃饭,一切从简。 这种“出门”的变化,大约从新世纪之后开始出现,近十年以来蔚然成风。现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到一家一家排着走亲戚的场景了。而大多数长辈们,也就是“姑、舅、姨”们,现在也都比较开明。他们都能体谅年轻一代的工作不易,如果后者正月没有来登门拜访,一般也不会“挑眼”、“见怪”。当然了,这种体谅也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毕竟,你的孩子叫我姑姑,我的孩子就叫你舅舅;你的孩子叫我姨,我的孩子也叫你姨。亲戚之间当然应该多走动,但“互相方便”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了。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多数朋友都已经从老家返回。不知不觉之间,这个“年”就又过去了。“年味越来越淡”,虽然是一个老话题。可每次“过年”,大家仍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上几句。原因无他,年味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在胶东多数乡村,正月的前三天还多少有些过年的气氛。而从初四、初五开始,街头的人、车就逐渐稀少。待到初六下午,距离较近的那一批游子再驱车踏上返程之后,好不容易热闹了几天的村庄,就又回到了平常的状态。这种情况,与几十年前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年味越来越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城镇化的提速、人口结构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富等等,而“出门”观念的改变也是其中之一。 所谓“出门”,就是“走亲戚”。在胶东传统民俗当中,有“不出十五都是年”或者“不出正月不出年”的讲究。彼时,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都有着比较固定的内容安排:初一在本村拜年 ,初二开始走外村亲戚,比如姑姑、舅姨、岳父母等。拜岳父母相对最省事,拿出一天专门过去即可。拜舅舅也不麻烦,因为舅舅即便有好几个,但在过去也一般住在同一个村里,也是同一天拜访就行。但姑姑和姨因为都要外嫁,通常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对于那些人口多的大家庭来说,四五个姑姑、五六个姨的情况并不鲜见。老一辈人重视规矩,也在乎面子,因此出门就很讲究对等(可以看做不同家庭之间的“外交”)。大体意思就是:我的孩子去你家里拜年,你的孩子也应该来我这里问候,否则就有不尊重对方之嫌,容易被对方“挑眼”。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不睦。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正月的“出门”就相当频繁。一般人家至少能出到初七八,亲戚多的能出到初十,家口特别大的人,一直忙活到正月十五也有可能。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大多住在乡村,以耕作为业,父子相继。正月属于农闲,时间充裕多走走亲戚并无不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陆续进城工作定居,难以自由支配时间。而他们作为晚辈,也是走亲戚的主力,受限于时间,只能压缩昔日的日程。要么大家提前约好,今年先在某一亲戚家共同相聚,来年按照次序顺延;要么选择某天上午走完全部行程,只寒暄不吃饭,一切从简。 这种“出门”的变化,大约从新世纪之后开始出现,近十年以来蔚然成风。现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到一家一家排着走亲戚的场景了。而大多数长辈们,也就是“姑、舅、姨”们,现在也都比较开明。他们都能体谅年轻一代的工作不易,如果后者正月没有来登门拜访,一般也不会“挑眼”、“见怪”。当然了,这种体谅也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毕竟,你的孩子叫我姑姑,我的孩子就叫你舅舅;你的孩子叫我姨,我的孩子也叫你姨。亲戚之间当然应该多走动,但“互相方便”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