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穴
大钟穴(dà zhōnɡ xue)出自《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足少陰腎經。别名:太钟穴。大為小之對,鐘同“踵”,即足跟,此穴在足跟,其骨較大,故名大鐘。大,小之對,又同太。鐘,指量器,又有聚藏、容受之義,天之所賦為鐘(種)。鐘,同踵。指穴為經氣在踵部藏聚之處,而踵部足之大骨,又如酒鐘和鐘鈴也。踵是足跟部。穴當踝關節下方之足跟部,下大上小,且搖擺善動,亦鐘鈴之象也。腎主先天,即人精之聚也,此穴在太溪穴下5分,當跟腱內緣,為脈氣盛大、鐘聚之處,故名大鐘。楊上善說:“鐘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注之處,故曰大鐘。
【取穴位置】
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解剖位置】
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功能主治】
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穴位配伍】
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有滋陰安神的作用。
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
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配中極、三陰交,有清熱益腎的作用,主治尿閉。
配定喘、腎俞、肺俞、膏肓俞,治腎虛氣喘。
配腎俞、關元、三陰交,治月經不調。
配腎俞、命門、膀胱俞、三焦俞、委陽,治小便不利。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肾经络穴。
《針灸甲乙經》:瘧,多寒少熱,大鐘主之。腰脊相引如解,實則閉癃、凄凄腰脊痛嗜臥、口中熱,虛則腰痛、寒厥煩心悶,大鐘主之。大便難,大鐘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大鐘、太溪,主煩心滿嘔。
《針經標幽賦》: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循經考穴編》:足跟腫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