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要忘却的而纪念
大学时期,我对经济学很感兴趣,书本里尽是对自由经济的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本里的知识似乎在逐步应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型国企纷纷破产,大量员工轰轰烈烈的下岗了。随着社会进步,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里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还是有许多大型国企在各行各业中幸存下来,并在如“村村通”等民生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把资本引向增值效率最高的投资领域,然而国泰民安的重任,则需要更人性化的集中调配。在偏远山区,为了区区三五住户,修长达几公里的输电线路,或特地修个通信基站,经济效率是低下的,但这却是解决此民生问题的唯一办法。
2020年初,冬尽春来,迎来的却是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在抗疫过程中,我国的制度优势得到验证。通过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调配,集中配置资源,我国的疫情确实被有效和高效的控制住了,几乎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西方传统的经济学和政治学在当代都变得有些僵化,尤其是陷入了过度的“工程化”的形式主义误区。他们给出复杂的假设条件划定模型边界,用看似严谨的逻辑,通过推理得出唯一的解答,但却总试图宣称自己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然而现实总是千变万化,把理想化的理论嫁接到复杂的环境中,总是危险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现实如何演变,总有似曾相识之感。然而仔细观察,却发现历史不曾重演。每一个时代所面临的内部的、外部的,客观的、意识形态的问题都大不相同,相似的“前景”只是隐藏在背后巨大时代背景的“冰山一角”。面对着变化无常、捉摸不定的现实湍流,我们无所依靠,能做到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虎可搏,河难冯,争渡改革的大河,免不了有人掉队,有人牺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马龙煤机厂这颗昔日明星轰然坠落。
马龙煤机厂,60年代建厂,曾有过无比的辉煌,为祖国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一时成为万人向往的工作单位。90年代末它却掉了队,惨遭破产清算,职工或分流,或下岗,厂房废弃。由于地处偏远,逐渐宿舍楼也基本搬空了。它在经济上和制度上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摸过了摸不得的,又不得不摸的石头,为后来人标示出此路不通的警示。
贾平凹在《秦腔》里描述了这样一个即将被忘却的时代,叙述了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让步和牺牲的农村,再之后的城市化浪潮中,再度似将成为弃子,似将被遗忘的故事。马龙煤机厂,及其所在的寥旗田村,与秦腔里的清风街一起见证了从建国到土改,从土改到文革,又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当代史。当代史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他们的某个侧面闪着光。马龙煤机厂生于廖旗田村,“死”后又融化在了村子里。
村民们迅速占领了没落的厂房,把他们改造成玉米晒场,宿舍楼一楼的院落被封闭起来,改造成养鸡场,而二楼的空屋则成了仓库。
政府为了阻止村民冒险进入危房,把楼封了,招商无果,决心拆迁。但将不远处的人工湖,规划成了旅游区。此举必将为廖旗田村带来新的增长点,注入新的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