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反禅是一场误会

 儒者反禅是一场误会

澄海

罗整庵在理论上是攻击禅学最彻底的,但是他是否了解禅?先说他的参禅。(以下皆引自《困知记》)

昔官京师,逢一老僧,请问如何成佛?渠亦漫举禅语为答云:“佛在庭前柏树子。”愚意必有其所谓,为之精思达旦,揽衣将起,则恍然而悟。不觉流汗通体。既而得《证道歌》读之,如合符节。自以为至奇至妙,天下之理莫或加焉。

后官南雍,圣贤之书未尝一日去手,潜玩久之,渐觉就实。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也。

可见他对禅的了解不怎么高明,把“此心虚灵之妙”当作禅,故后来儒学,深契“性即理”,心有把握,所以反对禅,当然也反对陆象山的理学。

这种认识,可以从下面这句话,印证了他从来没有忘情儒家的“内圣”:

宗杲有颂云:“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盘生死是空花。”尝见杲示人有“水上葫芦”一言,此颂第三句,即“水上葫芦”之谓也。佛学道理真是如此。《论语》“无适无莫”,若非“义之与比”何以异于水上葫芦哉!

所引偈语是张拙之句,非宗杲之言,此尚小事。整庵不明白“随顺世缘无罣碍”的涵义,问题才大。禅言般若似与集义相近,但指涉范围不同,前者指的生命的共同基因,后者指的是人性,看似相同,但非义可涵盖。

禅者都无事,万物如虚,万法如化,儒者以伊川之言:“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用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集义为先,必有事焉,而禅者之必有事焉,指的是般若的妙有。儒者集义,禅者重般若之保任,广狭有别而已,非必南辕北辙。

向来以为保持空即是禅,空无捞摸处,什么都没有,所以持此误解而守寂空,以为论禅如此而已。不知禅是生命的真实相,真空故成妙有,妙有而归真空,特称为般若,不是世智辩聪。故见性贵在保任、管带,岂非“若有事焉”,般若有其沛然莫可御之力量,是集义之义。故钱穆尝言禅近孟子,似乎彷佛而已。

为了彰显儒学的无所不包,罗整庵又引用神会的《显宗记》与《中庸》做对比:

反复数百语,说得他家道理亦自分明,其中有云:“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用。”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盘,又足以尽达摩妙圆空寂之旨……

夫《易》之神即人之心,程子尝言:“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盖吾儒以寂感言心,而佛性以寂灭为性,此其所为甚异也。良由彼不知性为至精之理,而以所谓神者当之,故其应用无方,虽亦识圆通之妙,而高下无所准,轻重无所权,卒归于冥行妄作而已!

这种比较都在文字的曲解上,佛家所言性,是生命的属性,生命包含能动、准动、不动三种,而以缘生法概括说明生命的无穷,于流动缘起中见其妙有,于寂然不息中见其真空。谈性不离缘起,万象都在其中。

  儒者言性,有天命之性与禀赋之性,以生物为中心,是站在地球上以人类的目光来看生物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的是生存,是人类在地球建立理想王国的期待。

  两者论述是那样的差别,况且儒者论性与理,未免逻辑的推寻属哲学的系统,禅者是可透过心性的凝炼而呈现宇宙的真谛,此心即宇宙、宇宙即心。

  儒者重视道德的实践,以人为主,仍然是禅者所重视的某个阶段成就,更能由此奠基而向上升华。除非愿意积极的投入研究与实践,若只在文字上推演,岂不是画饼充饥,永不饱腹。

  宗门之悟,是摆脱语言文字造成的意识、概念,才能直接跳进去那个混沌的大世界,一落言诠便落逻辑形式了,那不是悟,那是概念的建构。学术界若以此概念看禅,必败。

  例如钱穆论《野鸭子公案》有这样的结论:

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所知见。禅宗祖师只许你有此“知见”,不许你有此“所知见”,而即住着在此“所知见”上。知见了一群野鸭飞过,不许说是一群野鸭飞过,也不许想有一群野鸭子飞过。此是一种纯知见,非“无知见”与“不知见”,此即是“佛知见”。此是心本体,亦即是佛性。(《中国思想史·慧能》)

看他大学问家,不免掉进什么:知见、所知见、纯知见、不知见与无知见的文字堆中推来推去,不是中了文字知见的毒吗?佛性是生命的纯然状态,不是知见、不知见,不是知见、所知见,那种相对的概念,在正反合中做无尽的推演,那怎么能悟?这就像沿着一条直线一直走,走到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没有跨出一步,因为地球的直线原来是圆形的。说了那么多的话,不悟还是不悟,漆桶一个──黑漆漆。知见是意识,意识是因人有,因人而别。禅宗怎么会要人:知见了一群野鸭飞过,不许说是一群野鸭飞过,那禅师怎么能开禅,马祖说“又道飞过也”,是对扭鼻子讲的。请问马祖向百丈扭鼻子,是纯知见?不知见?所知见?

这里,我们要引用上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的话,他和池田大作于1974年7月有很长的讨论,他对生命有以下见解:

我认为生命和意识,都是完全的novelty(新产物),而这种完全的新产物在逻辑上不是人们所能了解的。这跟发现本来就潜在的某些东西显然不同。为什么说这是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呢?可能因为:人们的思考受到以空间和时间为基准的思想方法的限制。空间和时间终归不过是一种现象,对“存在即其本身”的不可知性来说,大概不是本质的问题。(《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出版,页313)

他的观点和我们的论述非常接近,令我们欣慰,我们也乐于推荐这一本书。

  钱穆也知道这个语言文字与时间、空间有密切的关系,伟大的思想都可以推测生命早于时空之前就有,是novelty,是终极存在,无极或是诚、空、中……等等。问题在于不敢在这个极难捉摸的地方沉淀下来,不敢把心放在这里安顿下来,然后再回来做一番省思。少了这一段,何以论禅?

(0)

相关推荐

  • 宇宙里的真空到底是什么?

    #真空# 空,并不是无. 空是一张没写字的纸.虽然没有字,但是既然是一张纸,就决定了什么能留下字迹.什么不能. 空虽无一物,但却有一切物的规则. 虽然一片真空里一个粒子都没有,但却存在着圆周率,也存在 ...

  • 北京师范大学李祥俊:儒者之死——曾子临终言行的死亡哲学探析

    作者简介:李祥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曾子是孔门大哲,他的临终言行是儒家思想史上难得的记载.曾子临终注重肉身向父母.祖宗的复归,注重道德精神的关注和礼仪的 ...

  • 儒者反禅简史

    澄海 任何学问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省思与实践,才能进窥核心价值.理学.物理.化学都必须专心钻研,也必须透过实践完全人格化,提出实验报告,验证定理.研究禅宗当然必须穷毕生精力研究与实践,不能例外. ...

  • 澄海:儒者反禅简史

    儒者反禅简史 任何学问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省思与实践,才能进窥核心价值.理学.物理.化学都必须专心钻研,也必须透过实践完全人格化,提出实验报告,验证定理.研究禅宗当然必须穷毕生精力研究与实践,不能 ...

  • 养了两年的鸭子,死于一场误会

    养了两年的鸭子今天死于非命 到底是死于一场误会 还是蓄意谋杀 我可怜鸭 如果你周围没有wifi,可以看下面的图文 本期BGM 有些人什么都会 就是不会钓鱼 旁边的大哥居然钓了这么多 不如我们做场交易吧 ...

  • 陆九渊:心学是儒不是禅

    陆九渊是一位与朱熹齐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与佛教禅宗的思路比较接近,虽然有些神秘,但简易直捷,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发明本心".本心到底是什么心?现代中国人很难明白,西方人更不 ...

  • 心学是儒不是禅

    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接下来,让我们认识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陆九渊. 陆九渊是一位与朱熹 ...

  • 因一场误会,送货小哥3年进不了公司大门,有效沟通真的很重要

    都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冲突都是源于误会,因误会产生的矛盾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沟通,才会引起冲突. 送货员正南就因一个小误会三年没进的了公司的大门. 委屈的送货员 正南是个普通的送货员,就像大多数送货员一 ...

  • 黑风山小妖说出一字,被孙悟空痛骂。火眼金睛一看,原来一场误会

    西游记的故事大家谈,谈来谈去,都是大妖大仙,大佛大神,不是谈青牛精,就是谈太上老君,不是谈如来,就是谈菩提祖师,今天观察君给大伙讲讲西游记中的小人物,就先从黑风山的小妖谈起吧.毕竟黑风山是取经路上第一 ...

  • 焦虑与反焦虑,职场题材剧综如何走向现实?

    温静观察:同是聚焦职场,但综艺和剧集显然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职场综艺接地气,突出现实话题,而职场剧越来越高大上,强化包装外壳,也因此职场剧综的口碑评价逐渐走向两极分化. 来源:传媒内参 文/迟彤 ...

  • 马秀芳:说爱你也许只是一场误会(另:诗一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