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泾原四张和苏文建为例,看晚唐武将无力救世的悲哀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四月,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对黄巢农民军作战身亡。大约同年,由胡公素继任节度使。次年二月,胡公素也去世了,军中请求讨伐黄巢的总帅宰相王铎,以大将张钧为继任。王铎便宜行事,准了。
这一准,就开启了张家世袭泾原节度使17年的历史。
最初,在摆平黄巢以前,张钧也没什么想法,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比如说服吐蕃和吐谷浑来搭把手,比如中和四年(884年)请求在原州下辖平凉县设置渭州。当时吐蕃早就分裂了,张钧拉来助拳的应该是吐蕃的分裂体。
中和四年黄巢败亡后,唐朝廷和藩镇之间的均衡被打破,强大的节度使们纷纷拥兵自重,任期一满就调任的老规矩如同空文。张钧这个节度使,一做就做了12年,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二月去世。
如果给一位豪杰12年的时间,创立一番基业,乃至一统天下都不无可能。可是张钧却不仅显然不是这样的人物,还在景福元年(892年)关中大老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疯狂扩张时,沦为了李茂贞的小弟。
如果地盘太大,就有消化不良之虞,所以只要张家听话,李茂贞也不是非吃掉泾原军不可。
张钧在遗表中请求由哥哥张鐇为留后(代理节度使),其实任为留后就是转正的前兆,可见朝廷对泾原军已经失控了。年末,张鐇顺利转正,加检校司徒。
乾宁二年(895年),因为唐昭宗在王珂、王珙堂兄弟的继任护国军节度使之争中支持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准女婿王珂而没有支持他们支持的王珙,邠宁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华州镇国军节度使韩建起兵逼宫,不仅擅自杀害宰相韦昭度、李磎,甚至还动了换皇帝的心思。
唐昭宗派内官郄廷立去泾原军部泾州,传诏命令张鐇出动泾原兵会合李克用阻断凤翔军道路。张鐇奉命领步骑三万到达京城长安西北,阻断静难、凤翔道路。昭宗削王行瑜官爵,以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充东北面招讨使,张鐇充西面(一作西南面)招讨使,讨伐王行瑜。
显然这场战斗是既挂帅又实力最强的李克用占大头。王行瑜败亡,李茂贞求和,昭宗担心李克用独大失去控制,便予以赦免,打发李克用回去了,只是用李克用推荐的禁军将领苏文建代替了王行瑜的位子。
年底,张鐇去世,以儿子张琏权知泾原军留后。泾原节度使的宝座在兄弟相传后,又出现了父子传承。
李克用退兵后,李茂贞立刻故态复萌,干脆再次逼宫,唐昭宗被迫出奔,被韩建挟持。
这一次,李克用也吃了败仗,无暇前来勤王了。然而,唐昭宗是个有梦想的有志青年,即使寄人篱下,也要筹划反击:乾宁四年(897年),他任泾原节度使张琏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静难军节度使李思谏为凤翔四面行营副都统,讨伐李茂贞!
静难军节度使不是苏文建吗?虽然记载模糊、史无明文,但学者已经研究得出,显然李茂贞焕发第二春的时候,苏文建没能扛住,被打飞了,所以唐昭宗才改命出身党项的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后来西夏皇帝们的旁支老祖宗)继任。然而,地盘都被李茂贞占领了,李思谏连上任都成问题,还怎么打仗?
至于被驱逐的苏文建,唐昭宗也没让他闲着,让他去利州当昭武军节度使。当时李茂贞正在与西川节度使王建争夺地盘,利州反复易手,也许苏文建会为了报仇帮王建一把,也许会意识到两个都不是好人,趁乱为朝廷抢个空城……谁知道呢,苏文建的故事史书就没往下写。
唐昭宗最后给张琏加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意思了一下。但细心的朋友们可能已经从中发现了早在上一代已经由张鐇埋下的,最终导致老张家退出游戏的隐患——
张钧靠依附李茂贞活着,可张鐇、张琏父子却屡次响应朝廷号召与李茂贞为敌,李茂贞能忍?
张家世袭泾原军总共才2代4任17年,张钧一个人就占了12年,可见他的继任者们实在短命,像年轻一代的张琏,也没能坚持到给张家基业送终的那天。
光化二年(899年)正月,另一位大佬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上表,请求将泾原军留后张珂转正为节度使。
节度使什么时候由张琏变张珂了?张珂是张琏的什么人?目前只能说,看名字能确定,是平辈兄弟。
显然老张家也明白了,既然已经得罪了李茂贞,干脆彻底放弃,重新寻找靠山,朱全忠是个不错的大腿——虽然有可能远水不救近火,但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事实上也果然如此,就在这年,李茂贞驱逐了张珂。朝廷无可奈何,只能同意李茂贞兼任泾原节度使。这一兼,就兼了24年,直到他去世,比老张家四个人加起来还要长。
至于张珂去了哪里,后来怎么样了……乱世之中,又有谁在乎呢?
从结果来看,如果张鐇背弃李茂贞是因为单纯的忠君或判断时势看到了胜算在李克用这边的结果,那么唐昭宗选择放过李茂贞,就是坑了老张家。同样被坑的,还有昭宗的嫡系苏文建。
强大如李克用了,便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不够强大倒是让皇帝放心了,相比之下变朝廷任命为家族世袭其实也不是不能变通,却不能保护皇帝,甚至不能保护自己。如果张珂侥幸挺过了这一关会怎么样?可他投靠的是后来篡唐的朱全忠。
皇朝末世,无论文臣和武将,都已经无力回天。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