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檐柱
先看一段《乾隆实录》中乾隆对修建国子监辟雍相关事宜的批复记录:
著传谕金简,遵照妥办。务率同该监督等,将灰土砖石如法成做,筑打坚实,不使稍有渗漏,方为妥善。至殿座四面,仍应添安擎檐,庶足以壮观瞻。所费亦属无多。仍照原奏办理。
辟雍确实比较特殊,尽管已经四面出廊,还是又加了一圈擎檐柱,给人一种双层围廊的视觉效果。这句“庶足以壮观瞻”不仅充分体现了乾隆有钱任性爱显摆的性格,还指出了擎檐柱的主要作用,营造出“假性”出廊的效果,以壮观瞻。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擎檐柱是用来支撑挑出过长屋檐的柱子,以加大屋面的出檐长度。尤其是翼角下面的擎檐柱,支撑角梁,这对于负荷很大的角梁来说,确实具有实际的辅助承重功用。
擎檐柱的主要特征是,不支撑梁托檐檩,而是和左右相连的枋子一起直接承托椽子,独立于建筑的承重梁架结构之外,仅通过“弓背”状的穿插枋与里侧的檐柱相连,以达到固定自身的目的。
通常的出廊结构,门窗需要安在金柱间,这样就会缩小室内使用空间。而擎檐柱的应用,同样可以达到出廊的视觉效果,以壮观瞻,门窗仍然在檐柱间,不影响室内空间。这对于一些每增高一层内部空间就缩小一些的楼阁建筑尤其实用,即可以有围廊环绕,又不用缩减使用面积。
就我看到的北京一些使用擎檐柱的例子,都和擎檐没什么关系,都是为了在不缩减室内空间的条件下营造出出廊效果,以壮观瞻。
由于擎檐柱在最外层,遮挡住了斗栱的装饰效果,因此擎檐柱间通常会有两根枋子,枋子之间安折柱和花板,代替斗栱的装饰作用。上图可见,擎檐柱和上层枋子直接接触承托檐椽,这是辨别是否为擎檐柱的主要特征。
最右侧的方柱是擎檐柱,它位于最外侧。中间是檐柱,上托柱头科架起桃尖梁承托檐檩。左侧是金柱,门窗安在其间。即使没有擎檐柱,辟雍这四面出廊的结构已经很壮观了,但乾隆还想锦上添花,于是又加了一圈擎檐柱。
檐柱额枋上的斗栱都被擎檐柱间的花板遮挡,擎檐柱通过弓背穿插枋与檐柱连固在一起。
下面看一些使用擎檐柱建筑的例子:
故宫宁寿宫,擎檐柱造廊。
擎檐柱间的上层枋子直接承托檐椽
擎檐柱通过弓背穿插枋与檐柱连固。
故宫养性殿,擎檐柱造廊。
故宫咸若馆。咸若馆是明代嘉靖时期的建筑,乾隆给加的擎檐柱。上面提到的辟雍、宁寿宫、养性殿都是乾隆建的,看来它比较钟爱这种“以壮观瞻”的擎檐柱。
又一个使用擎檐柱的乾隆建筑,北海极乐世界殿。
故宫体仁阁二层,楼阁建筑的上层也会用到擎檐柱,既可以营造出廊效果,又不会缩减使用面积。
以上建筑的擎檐柱出廊,主要为了视觉效果,所出的廊,宽度不大,从弓背穿插枋的长度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使用效果一般,做为廊子并不舒适。下面这个建筑,则是不仅有出廊的视觉效果,还达到了出廊的实际功用。
故宫午门东西雁翅楼庑房,出檐长度很大,弓背枋亦很长,所造的廊子宽阔通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