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唐诗中的西域楼兰古城为何湮灭

唐代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代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唐代高适《东平留赠狄司马》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在唐朝很多诗人在诗中都写到了楼兰,楼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历史。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

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其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塞,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匈奴与汉朝俱曾反复争夺此国不已。当苦于接应汉朝使节不绝的楼兰、车师(又称姑师)等国起而反抗,邀击攻杀汉使后,汉武帝便派赵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而被汉朝俘虏讯问的楼兰王,也只能无奈地回答:“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这才让汉武帝宽恕了他,放其归国。

但由于楼兰地处要道,故汉朝又遣士卒于楼兰伊循城(今新疆若羌县东)屯田镇抚,将此处作为强化对西域治理的前哨,东汉、魏晋又于楼兰设置西域长史府。但随着中原王朝的势力衰弱,楼兰逐渐走向衰落甚至后来的灭亡。

1895年2月,瑞典人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罗布泊地区,沿途进行了艰苦然而极富收获的地质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物遗迹的考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在发掘考察中发现大批汉文、佉卢文木简、纸文书和一些粟特文书以及精美绝伦的丝、 毛织品, 别具风格的木雕饰件出土。出土的佉卢文木简牍上多次出现"Kroraina"一词,根据在遗址内发现的汉文简牍将此城称为“楼兰”,因而推定楼兰是"Kroraina"的译音。

不过,对楼兰古城是否为楼兰王国都城的争论,也已持续了一百多年之久。

早在清末,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与便派过部将郝永刚、贺焕湘等人探路制图,北京故宫所藏的《敦煌县西北至罗布淖尔南境之图》,里面赫然标记着罗布泊旁楼兰古城的位置,便被认为可能是郝、贺等人所留下。且渠等在《探路记》里也提及“正北三日行有古城,疑是楼兰故都扜泥城”,故当斯文‧赫定抵达楼兰LA古城并寻获载有“楼兰”之名的佉卢文文书时,此处便被认定为扜泥城无误。

然而,由于从前LA古城与出土文书的年代多属于东汉与西晋,因此如王国维、余太山、章巽、马雍等学者,都质疑LA古城并非扜泥城。林梅村则认为附近的LE古城既有汉代建筑风格、又没出现佛教遗存,因此年代应当在西汉,故可能为楼兰改名为鄯善之前的最早都城扜泥城。另名学者黄盛璋则否定林梅村的假说,他认为LE古城只是作为西域长史府的LA古城下的屯戍据点,且“LA城处于河口三角洲,是古楼兰绿洲上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城,所以斯坦因编为LA,周围遗址皆从属于LA城……LE城的地位从属于LA城甚为明显”。

目前考古学界对于LA古城即楼兰都城的看法多抱同意,至于邻近的LE、LK等古城遗存的建置时期与功能则仍在推断补充。

乍看之下,人们可能很难理解对于楼兰古城位置的考证到底有何意义,但是楼兰古城之所以荒废湮没、从繁荣的要冲变成死寂鬼镇,很可能是因政治势力的消长与孔雀河下游改道断流所导致,尤以后者为最大主因。当环境愈来愈严苛,楼兰得供养的人口却愈来愈多时,水系的维持与其灌溉系统很可能便随之瓦解。尤其在中原王朝将前进西域的重心转往高昌之后,大量兵士、官吏与居民都迁往他处,楼兰原有的设施工程便没法再勉力养护,这更加速了楼兰的荒芜。因此唐代玄奘西行取经路过楼兰古城时,见到的只有“国久空旷,城皆荒芜”、“城郭岿然,人烟断绝”的景象,根本没人想象得到这曾是大汉与匈奴竞相夺取的繁华绿洲。王昌龄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早已成了诗人奔驰在纸上的豪迈想象,不复存于现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