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讲那么多道理,道理都是有毒的(包括这句),重要的是这样做
在古代的时候,读书是件很神圣的事,为嘛?因为只有贵族阶层才有读书认字的权利,普通人,你想学都没地方去学。
知识,道理这些能够让人快速提高认知,让人更有见识,掌握话语权的东西,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统治才会稳固。聪明人不能太多,读书恰恰是让人快速变聪明的方式之一。
直到隋朝,隋文帝杨坚为了家族的千秋大业,准备革了贵族的命,开始启用平民来平衡权利,于是开始搞科举制。
这直接意味着普通阶层有了向上的通道,贵族不再只有世袭阶层才有,前提是要会读书认字。于是中国开启了与欧洲罗马分裂成各个小国家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这个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国这么大国家,这么多人,认同的是共同的文化,而不是血统。
这个跟西方主流安格鲁撒克逊血统论的主流观点非常不同,可能这也是导致中西方巨大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因为有了科举制,大量的中农、富农、小商人子弟,甚至是优秀贫农子弟得到了族中资助、支持,开始读书认字,知识、道理从此开始掌握在了读书人的手里。
同时也刺激出现了新鲜事物。比如保镖。古代交通很不方便,又重农抑商,一般人都没有出远门的经历。没有地图,没有公路、铁路,考个功名还要走过大山大河,山林平原,一般读书人哪里能顺利到达,除非像后世李白一样是个武林高手。
一般富裕阶层就开始自己养保镖,再差一点的就雇佣保镖,一路护送公子赶考。估计武林的由来也跟这个有关系,需要雇佣的人多,那么市场就催生出了很多镖局,习武的人自然也多了起来。
那会儿三年考一次,路上艰难,没事碰到个刮风下雨泥石流,可能很久也到不了目的地,所以一般都会提早出门,比如提前个半年、一年,再远的又穷的可能需要提前两年。都到京城了,公子们有钱啊,天天也闲不住,呼朋引伴,吟诗作赋,慢慢又催生了个新物种---青楼。
这里说的可不是妓院啊。青楼那都是偶像练习生,从小遴选,一堆的丫鬟婆子保镖伺候着,天天琴棋书画学习者,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男人很没自信,不敢让女人读书,怕比自己聪明),很受读书人的喜欢,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读书人,都以去青楼一会为荣。
著名的有李师师,杜十娘,陈圆圆,赛金花等等,很多的典故,小说,戏剧多多来源于此。
说远了。
读书这件神圣的事,慢慢的变得不那么神圣了,毕竟读书人多了,考不上功名也得吃饭不是。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蒲松龄、曹雪芹等等这些大家开始神奇的写作。
严格的来说,其中有些人其实是不得志才写的,也一并看作没有功名吧,需要写作吃饭。
不过,也有迷一样的兰陵笑笑生(兰陵现在的临沂,也出了懂懂大神),写了到现在也算禁书的《金瓶梅》。被禁不是因为太色情,而是因为太写实,其中很多知识点、道理到现在也很实用,对社会统一有危害。
其实,我是没看过的,因为买不着。这个道理是听《得到》上老师,道听途说的。
到了新中国,总算咱农民翻身做主了。第一个就是要扫盲,让所有人都识字,都懂道理。我大姑今年八十多岁了,也是那会上扫盲班学会的读书识字。
那会大家对知识、道理太渴求了,学习积极性超级高涨。
现在倒是基本人人都识字了,但是不爱读书的人却多了很多。大学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人一年到头也没有看过一本书,一看书就头疼,一看书就犯困。
但是自己有孩子了,得让孩子读书啊,未来还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呢。于是天天逼着孩子读书,天天跟孩子讲道理。
从八零后开始,九零后,零零后,到一零后,越到后面听过的道理就越多。毕竟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随便谁都可以上网,到处可以接触到知识、道理,这玩意一点也不珍贵,反而是天天被叨叨,早烦死了。
在学校学校老师、校长天天讲道理;在家爸爸妈妈天天讲道理,还有可能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给讲;在培训班,老师还给讲道理;就连有时候不熟的人都在给你讲道理,烦死了。
给孩子每讲一遍道理,他(她)没有听进去,如果没有开始行动改变的话,他(她)就会中毒一分,心魔就强大一分。道理听了十次以后,孩子就成了毒王、魔头,会搞的同学老师崩溃;爸爸妈妈崩溃;培训班老师崩溃;就连陌生人跟他(她)待一会也会崩溃。
知识道理是有毒的,不要轻易讲给没有执行能力的人,你不是在帮他(她),你是在害他(她)。为什么不能让谁都看《金瓶梅》,因为一般人看了就倒了霉了,有能力的心术不正的看了,别人就倒了霉了。
对于一般孩子不要讲道理,要讲流程,讲认真,讲执行。做到了,到了某个节点,自然就懂了。你说出来的道理,不是他(她)自己悟出来的,他(她)体会不了。
最后带给大家我早上摘抄的一段话:
为人父母要尽量对孩子好一些,让他们在小时候尽量快乐。因为长大以后会遇到很多痛苦,那时候,小时候的快乐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和安慰。
父母存在的意义未必是给予孩子舒适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父母时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爱会治愈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