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梳理|从藏书楼到治学之所,看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浮沉

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的一个晚上,首辅张居正久久伫立窗前。外面刚刚下完一场大雪,北风呼啸着,檐角下悬挂着的冰棱正往下滴着水,一滴一滴的,飞溅在了栏杆上。他眉头紧蹙,手上紧紧攥着即将颁布的禁令,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招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为什么这一纸禁令让张居正如此纠结?”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历程?

【何为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绵延千余年,遍布全国各地。最早的书院有官方自营和民营之分。官办书院最初是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集藏书、修撰、校书、刊书等功能于一体。民间书院源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后逐渐发成读书治学、聚徒讲学的场所。因此“书院”之名,“书”表现的是特色。而“院者,取名于周垣也”,显示的是规模。

各朝代书院分布图

【书院的发展历史】

唐代形态初现 /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但是最初的书院不是教育机构,而是官方用来藏书、校书的地方,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官办书院是唐朝开元六年(718年)成立的丽正书院,其首要任务就是搜集遗书、刊辑经籍、辨明典章。开元十三年(725年)丽正修书院改名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书院”,同时增加了讲学和论道等活动。

丽正书院

集贤书院

其实民间创办书院的历史要更早于官方。一些地方志中早就有了关于民间书院的记载,如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李公书院、河北满城张说书院。这四所可以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期的书院了。唐朝后期,印版术被广泛运用,社会上流通的书籍也越来越多,以藏书为主要功能的书院就随之蓬勃发展起来,而且一些私人创办的小规模书院也逐渐扩展成为服务公众的大规模书院,如漳州龙溪的松洲书院。

宋代·制度初建 /

宋代乱世渐平,文风日起,士心向学。然而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无心文教,在宋初的八十余年间官学发展迟缓,地方学校教育制度也处于“半瘫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人开始自觉地分担起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职责,书院开始兴盛起来,一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等。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应天府书院

提及南宋书院的兴盛发达,这就不得不提到朱熹这个人物。朱熹将书院作为发扬理学观念的阵地,使得书院与理学的发展互为表里,盛衰同命。他建立了三处书院,还主理修复战火毁坏的书院二十余所。他为白鹿洞书院撰写了《白鹿洞赋》、《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办院宗旨和学规,这也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朱熹|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学规》

元朝·繁盛与官学化 /

元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加强控制的政策,不仅兴办官学书院,还资助民间私学书院办学,为元代书院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太宗八年(1236年)元朝在燕京(今北京)创立了第一所书院——北京太极书院,并成为元代初期理学的传播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

北京太极书院

此后,为了加强夺取全国的统治权,华夏大地战火四起,各地常常出现军队骚扰书院教学活动的情况。为了保持书院职能的正常运行,因此,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颁发“不得侵扰亵渎书院”的诏令,为当时的文人志士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编书、讲学、求学的环境,但是在战乱年代书院的毁坏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灭宋以后,由政府向书院提供生活物资,书院开始向文化相对落后的北方推广,产生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记载,这也成为了元代书院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变化和元代的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当时科举取士配额偏向北方,书院学生均可以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进入仕途,进而也促进了北方书院的繁荣发展。然而元朝统治者在扶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表现在书院的教师和山长由官府举荐担任,并且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生去向都受到官府的制约,元代的这些举措使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愈加严重。

明代·兴盛与禁毁 /

明代前期,朝廷大力强化科举制度,发展官学,挤压了书院的发展空间,书院经历了长达130多年的低谷期。但是到了明朝中期,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一大批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如心学大师王阳明就认为书院能够补救官学的流弊。他先后创建十余所书院,论辩他的“致良知学”。随着阳明学派的不断发展,书院发展也进入了中兴期。但是好景不长,书院又被卷入了一系列政治斗争中,遭到明中后期三代当权者禁毁。

第一次书院遭毁发生在嘉靖年间。嘉靖十六年(1537年),御史游居敬上疏斥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请求皇帝“戒谕以正人心”。同年四月下令罢各处私创书院。次年,吏部尚书许赞又上书“官学不修,书院耗材扰民”,又有一纸诏书颁布下令“内外严加禁约”“申毁天下书院”。

书院发展在万历年间遭到第二次重创。万历初年,书院泛滥,耗费朝廷大量钱财,士大夫竞相入院讲学,教授生徒,创立学派,部分学士利用讲学之机,议论朝政。首辅张居正憎恶书院聚徒讲学,认为“徒侣众盛,异趋为事”,遂借其改革之势清楚政治弊乱,以常州知府敛财私创书院为借口,请毁书院。万历七年(1579年),一纸诏令下,“毁天下书院,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等书院六十四处”。这也就是我们在开篇提及的场景,作为首辅,张居正不得不正视私人书院存在的“空谈”、牟利、腐败等乱象,也不得不走上一条从儒生转变为新政改革者的荆棘之路。

《出警入跸图》局部|明神宗朱翊钧 

明代首辅|张居正画像

明朝天启年间,书院发展又遭大劫。创建于明后期的东林书院是这次禁毁运动的重点对象。众多学者如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于东林,一时间声名鹊起。他们在学术上标榜“反王学”;政治上”反阉党”,此番惹怒了魏忠贤党羽,天启五年(1625年) 一纸诏令拆毁东林书院,天下其他书院也尽受波及。

东林书院图

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画像

/ 清代·改制与衰退 /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虽定都北京,但政权不稳。清政府为了防止民众借助书院宣扬反清复明的思想,继而聚众成势,下令严禁创设书院。但是这个禁令效果一般。雍正和乾隆年间,清朝的书院还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但是官学化趋势明显。一方面,清代书院多以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内容,书院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附庸。另一方面,清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如控制书院的经费、山长选聘、招生考核等。但也涌现了一批独立于八股试帖之外的学术研究性书院。如 “乾嘉学派”人物阮元创建的“学海堂”、“诂经精舍”,以崇尚汉儒、博习经史为治学宗旨,成为汉学研究和传播的基地。

陈璞|《学海玩月图卷》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的内容进入中国。一些书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制,如添加了化学、数学、西方历史等科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光绪帝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至此,书院这一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也就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虽然古代的书院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书院体现的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士志于道”的人文精神仍流传不衰,添上新的亮色。

参考文献

[1] 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5-6.

[2]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END

书小艺Suey

书小艺Suey:太湖书院特约讲解员。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