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偶得
今天学习《古诗词三首》。三首诗词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枫桥夜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诗词,我得和孩子们一起好好赏析,
一堂课学习三首,显然不可能,我研磨教材后,决定先教前两首诗。这两首诗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把两首诗对比整合学习,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呢?以下是课堂教学中的片段:
片段一:
由于日常对孩子们进行了大量古诗词背诵的训练,孩子们对古诗词的表现意境已经走了初步的感知,我根据这样的学情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轻声读读两首诗,他们有共同之处吗?你会用一样的语气读吗?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对孩子们来说,前两个没有难度,第三个问题则要有些思考。
生:两首诗都写了秋天的景色,但读的语气是不一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感觉两首诗表达出的感觉不一样。
师:也么不一样?
生:也说不好,反正感觉《山居秋暝》应该用轻快一点的语调,《枫桥夜泊》应该有点沉重。
其实此时孩子的回答已经有了感觉,我决定再推一把。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两首诗,读出声音,想想,到底哪里不一样,让你们会采用不同的语气?读完讨论讨论。
生:我觉得第一首的景色很美,写的是午后秋天的山林,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所以我想用轻快的口气读。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其他同学也跟着读起来,读得悦耳动听。
师:第二首诗呢?
生:似乎有点压抑,乌鸦的叫声让人觉得不那么美好。愁和眠似乎都是有些忧愁的感觉!所以用舒缓的语气读。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有些低沉,压抑。
学生们给两首诗定下了基调,第一首学得很顺利,孩子们通过读,感受到了“朗朗上口”“唇齿生香”,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愉悦的心情。
片段三:
《枫桥夜泊》这首诗早在他们上幼儿园时就背得朗朗上口,如何上出新意呢?我结合前面同学谈的乌鸦叫,就设计了以下问题:
师:如果换成“月落莺啼霜满天”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黄莺的叫声是婉转动听的,让人轻松愉快,放在这里与作者的心情和环境都不匹配!
师:同样的道理,“千里莺啼绿映红”可以变成“千里乌啼绿映红”吗?
生:不可以!太不合适了!大煞风景!
师:是的,在古代,乌鸦的叫声的确和思乡、忧愁有关,而傍晚也容易让人觉得寂寥、忧伤。
此时引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感受到古人在写离愁、思乡,似乎都会有乌鸦的啼叫,都是傍晚时分,都是有些许的孤独、落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
这节课两首诗整合学习,有些小意思!课堂中还有许多细节学习,省略二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