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潇河(洞涡水)
《水经.洞涡水注》考略
○洞涡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
洞过水出乐平县西北。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
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迳受阳县故城东。按《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水西南入洞过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于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洞过(涡)水,今潇河。潇河下游河道古今有异,《水经注》时期洞过水(今潇河)下游河道,当在今河道之北(张慧芝,2005)
南溪水 今木瓜河。
黑水,今白马河,按较大的支流人字河考量,白马河约发源于寿阳县平头镇紫金山;上源有人字河、龙门河、石门河(黄门街河)三条支流与注文“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基本吻合。
受阳县故城, 学界普遍认为即今寿阳县城。李晓杰等认为注文“径受阳县故城东”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今寿阳县城位于白马河东,疑郦注此句中“东”当作“西”[1]。但爬梳相关文普资料今寿阳县朝阳镇西部落遗址与港口两处战汉遗址均位于白马河西岸与注文“径受阳县故城东”大致符合,故颇疑这两处遗址抑或与受阳县故城有渊源。笔者以为不宜轻易判定郦注有讹。
原过祠,谢鸿喜认为旧址应在今原过村。按《元和郡县志》榆次县:“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
原过水,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源过水一出村东卧羊沟、一出施霖洞、一出永济桥北,一出宁氏鱼池,南行半里入洞过,盛夏之时荷花盛开,稻田绿满,亦胜景也。”“源池荷花”曾为榆次古八景之一;但可惜已干涸。
乐平郡西晋置,北魏太武帝时省。按《读史方舆纪要》所载:沾县城县西南三十里,汉沾县治此。《晋志》:泰始中,置乐平郡,治沾县。疑即今乐平镇钟村南的羊亳故城。(山西文物局,2006)
蒲水,今涂河(非下文的涂水,下文的涂水即今津水河)。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
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观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县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水也。
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砖窑街发现有汉代城址[2]可能与榆次县故城有渊源。而晋中市区规模庞大的猫儿岭战汉墓群亦进一步佐证了榆次县故城就在今市区。
武观城。按《嘉庆重修一统志》榆次县:武观城在榆次县西南二十里陈侃村。按此武观城即今榆次区修文镇陈侃村。
凿台, 在今晋中市榆次区郭村。乾隆《榆次县志》:凿台在县南郭村。
涂水今津(金)水河。
淳湖(洞过泽) 古湖泊,今湮。范围约西至今汾河,东至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陈侃村西,北至榆次区张庆乡北胡乔村,南至太谷县水秀乡北六门村北。按,“淳湖”疑作“涂湖”。郦注中多见以入湖之水为湖名者(如文水之入文湖),此湖既为涂水所入,当以之为名,疑“涂”、“淳”形近而讹。(李晓杰等,2011)
大嵰山 今大塔山。
萝蘑亭 在今太谷县水秀乡六门村。《太谷县志》认为六门村为古萝蘑亭
蒋谷水 今象峪(谷)河。《元和郡县志》太谷县:蒋谷水 今名象谷水。
轩车岭 谢鸿喜认为即今车家岭。为太原通往长治的要道。(谢鸿喜,1990)
武乡 即武乡县,武乡县故城,按《元和郡县图志》乡县:本汉涅氏地,上党郡。晋始为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置武乡郡,县属焉。隋开皇
初废郡,县属潞州,晋县原有武字,草创失其旧名。西晋武乡县故城在今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村东。(山西文物局,2006)
箕城 在今太谷县小白乡白燕村东南。永乐《太原府志·古迹》:“箕城,在(太谷)县东二十里。”今太谷县小白乡白燕村东南有新石器时代至西周遗址(晋中考古队,1989)。疑即箕城故址。(李晓杰等,2011)
阳邑县故城,在今太谷县阳邑村。《元和志》卷一三太原府太谷县:“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今阳邑村有汉代遗址(山西省文物局,2006),应即此城。又,郦注言阳邑县故城在蒋谷水北,而今阳邑村在象峪河南,疑有讹误。(李晓杰等,2011)
潇河,是汾河的第二大支流,名称由“小河”的谐音而来。(王旭刚 摄)
[1]李晓杰等:《水经注》汾水流域诸篇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历史地理》第二十六辑
[2]《文物》195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