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 濡水注》新考(四)

D

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凭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三齐略记》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又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发,谓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长尺,人物具。霸王之君兴,则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济。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

絫县故城,有学者认为可能在今昌黎县小庄遗址一带。(备注:建国以来,昌黎境内曾多次发现战汉时期的遗迹遗物。昌黎一中出土汉代瓦当;昌师院内发现战汉时期瓮棺葬;邵埝坨、河南庄、东林上等出土战国刀币;小庄、陆庄、吕庄等地发现战汉遗址……小庄遗址位于泥井街西北1公里处。西距陆庄遗址7.5公里,南距河南庄7公里,东偏南距吕庄7公里,北距昌黎一中9公里;吕庄与河南庄相距7公里;陆庄遗址与邵埝坨相距8公里;一中与邵埝坨间距9公里;东林上距一中8公里。根据上述诸遗迹地点的分布情况,小庄遗址与其周边遗址大多相距7公里左右,其他各相邻遗迹的距离也大多在8公里最大未超过9公里。这一现象与前述讨论的絫县聚落分布规律基本吻合,小庄、陆庄、吕庄、河南庄、邵埝坨、东林上以及昌黎一中等遗迹地点应当就是絫县聚落的一部分。其中的小庄遗址仅距泥井街1公里,且位置适中。所以,絫县故城很有可能就位于小庄遗址,当然确切的结论还有待于今后对遗址的发掘[1]。)《地图集》所示絫县方位亦大致如此[2]

大碣石山,按《地图集》所示应即今昌黎县碣石山[3]。王文涛认为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碣石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海港,秦汉时可能已经形成由若干港湾构成的港区……..碣石海港的早期历史和秦汉帝王的狂热神仙崇拜联系密切……….碣石很早就已成为沿海贡道咽喉和重要贸易口岸。《禹贡》说:“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苏秦游说燕文侯,亦称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卷二九《燕策一》,P1039)…….曹操征乌桓还师,曾在碣石休整,看到天然良港碣石“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著名诗篇。《水经注·濡水》引《三齐略记》说:“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后海神怒,柱崩,“众山之石皆倾注”。从海神帮助修建石桥的传说,似可推见当时在碣石已有建造军事码头的活动[4]

本文以为上述注文郦道元所述:“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大致可理解为王文涛等所谓的碣石海港,与大碣石山(即今昌黎县碣石山)是应区别对待的;但此处善长(郦氏)却将其混为一谈。

(0)

相关推荐

  • 昌黎与碣石

    昌 黎 与 碣 石 碣石的名扬天下,如果说起于史记所载秦始皇刻石碣石,曹操的<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语虽平实质朴,尽显胸怀天下之帝王气势,让碣石山在中国文化里定 ...

  • 范志完热衷于昌黎韩愈文化的原因

    作者:孙立安 来源:碣石风 明亡前,范志完于1643年12月在钦命督师任上因抗清不利被崇祯帝下令斩杀,成了明朝罪臣.然而,范志完于崇祯十二年至十五年任山石关内道道台期间(含后期兼任),却给昌黎办了不少 ...

  • 故游忆· 远眺曹操观沧海之碣石山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2007年国庆节长假,自驾前往河北昌黎办事.昌黎比邻北戴河,也是旅游胜地.本想顺便和全家在此旅游,不想天公不美,1号出行起阴雨连绵,能 ...

  • 《水经. 濡水注》新考(三)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水又迳牧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北,东南入海. 孤竹城,约今卢龙县蔡家坟商 ...

  • 《水经.濡水注》新考(二)

    B 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高石水合,水东出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 ...

  • 《水经.濡水注》新考(一)

    ○濡水 A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水出故城东,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 ...

  • 《水经注》㶟水(北京段)新考(修订稿)

    摘要:<水经注>㶟水清夷水.高粱水段等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本文在宏观层面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比对勘验,中观层面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从空间维度进行多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四)----《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D 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山下有钱唐故县. 灵隐山,又名灵茆山.仙居山.位于杭州 ...

  • 《水经注》卷十四考略(初稿20200206)

    <水经注>卷十四湿馀水考略-------<水经注>里的北京(温榆河篇) 湿馀水,今温榆河,古代又称㶟馀水.㶟馀水在<水经注>中作湿馀水."㶟"字 ...

  • 《水经注》卷十三新考(上)

                     一.<水经.㶟水注>(朔州段)新考     摘要:<水经注>㶟水(桑干河)上游基本在今朔州境内.本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 ...

  • 《水经.河水注》卷四新考(上)

    一.<水经.河水注>卷四风山.孟门.燕完水等考略 ○河水四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北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 ...

  • 《水经.河水注》卷三新考(下)

    一.<水经注>卷三树颓水流域新考(修订版) 杨年生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17-12-21 <水经注>卷三树颓水流域新考 摘要:本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