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


01
楔子
每年国庆节,我们都会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盛大的庆典。今年10.1那天,我在看70周年国庆阅兵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天安门广场是解放之后建设的,很多人都知道。

那天安门是不是新建的呢?
作为一个建筑学毕业的建筑师,我确实不知道天安门是不是新建的,很汗颜。虽然天安门看上去和传统规制差不多,但它的确是落架大修的,也可以说是新建的。这是我最近查了资料之后才知道的。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是有“考古”性质的。让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在每年10月1日看庆典的时候,和身边的朋友聊起天安门时,可以更有“学问”!
02
北京城的变迁
说到天安门,绝对无法绕开北京城紫禁城。天安门是紫禁城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紫禁城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古燕国始封地的城址就在今天房山区琉璃河附近的董家林村一带。
公元93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得燕云十六州,升幽州为陪都,史称“南京”,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广安门内外。
今宣武门外菜市口烂漫胡同旁的法源寺(唐代称悯忠寺),是辽南京著名的大寺之一,位于辽南京城的东南隅。
在城市的变迁上,同样可以反映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来看下北京城在“辽、金、元、明、清”不同时期的位置变化图,以及和现在北京城的关系。后面我将展开来介绍不同时期的北京城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个特点:执政者对于前朝的都城采取的都是“毁灭殆尽,重起炉灶”的方式。比如“火烧阿房宫”说的就是秦都城。而隋唐的长安城也没能逃脱消失的命运。只有明清的北京城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了。
A
元大都
我们今天的北京城是在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上保留下来的,而明朝北京城的主体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元大都的规划始终贯穿“皇权至上”的思想,平面布局上釆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设计原则。
元大都有大城、皇城、宫城三重方城。
大都城的宫城、苑囿,皆在都城的南半部,祖庙和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东西两侧,坊市民居则分布在皇城四周。大都城的总体规划,虽然严格遵循传统的儒家学说,但其营建规模却远远超过城“方九里”的旧说。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城方六十里,门十一座。
经实际勘察,元大都平面略作长方形,北城墙长6730米,东城墙长7590米,西城墙长7600米,南城墙长6680米,周长28600米。四周辟门十一座。
正南三门,分别为文明门(今东单南)、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顺城门(今西单南);
北面二门: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
东面三门: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
西面三门:平则门(今阜城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学院路西端)。
B
明北京城
明朝建都在南京,但明成祖朱棣自“靖难之役” 后将都城迁到了北京。既是抵御北方外族的军事需要,更是政治上的需要。

明朝北京城的主体继承元大都,经过改建最终形成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方城。整个城市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在城市布局方面,明北京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面积:0.72万平方千米,是皇帝生活的地方。明朝宫城的宫阙建制是以南京为蓝本的。
皇城拱卫着紫禁城,面积约6.87平方千米。皇城是为皇室活动提供场所的,居住在皇城的主要是王公大臣,即使是皇子,长大后也必须迁出紫禁城,居住在皇城。
内城是有百姓居住的。和《考工记》所描绘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脉相承。
明北京城的内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共经历了两次。
一是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徐达率领明军攻陷大都城后,为防止元朝势力的反扑,明军将士及京城百姓迅速在大都北城墙向南约五里的地区筑起一道新的城墙。
二是1419年(永乐十七年),将内城的南城墙向南拓展二里。
外城是明嘉靖年间新修的,主要是加强北京城防卫的需要。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秋八月,蒙古鞑靼部俺答汗率军南下,由古北口进入京畿,一支700人的先锋队直抵安定门外,引起京城朝野震动。这次事件发生在农历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庚戌之变后,兵部尚书聂豹等上书嘉靖皇帝,提出了具体修建外城的方案。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十九日,外城开工修筑。但工程浩大,费用不足,所以嘉靖皇帝下谕,先筑南外城,完工后再量情决定。到年底,外城南部筑成,国库已经枯竭,工程只好结束。由此,北京内城和外城组合成“凸”字型。
C
清北京城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仍建都北京。北京城的格局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是比较罕见的。
可能满人自认为是作为义军,从李自成手里得到的“天下”,并没有对明朝有太多的仇恨,所以明北京城得以保全吧。
清北京城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等也改为民居。并且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
乾隆以后,清北京城在西郊建三山五园,如圆明园、畅春园等。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
清代信奉喇嘛教,因此清北京城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城东北雍和宫等。 
另外我还从网上找到了其他版本的明清北京城地图,供地理爱好者们细品。

03
不同时期的天安门
天安门最初名为“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形式为牌坊式,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因为当时没有相机,所以没有找到存世的照片,比较遗憾。下图只是示意牌坊式)
01.明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

02.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03.过了几十年后,承天门遭受一次雷击,蒯祥又负责重修。重修后,承天门由原来的宽5间、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寓意皇上是九五之尊。
04.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承天门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下面我用网上找到的一组照片,与大家一起领略“天安门”的历史变迁。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颁布溥仪的退位诏书。
“五四运动”爆发,和此前的“新文化运动”一起,成为近代中国追求民主、自由的开端。图为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游行的学生。
1919年11月12日,福建发生“台江事件”,日本人沿街打砸抢、制造事端却反诬中国人所为。1919年11月29日,北京高校学生3万余人于天安门前集会,声讨日本人的暴行。摄影|西德尼·甘博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天安门从此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风景。图为1933年的天安门广场。摄影|赫达·莫理循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攻破宛平城;7月29日,日军踏进北平城。12月13日南京陷落,天安门上挂出“祝南京陷落”的牌子。供图|秦风老照片馆/FOTOE
1937年12月14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管辖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北平、天津两市。图为天安门前,被迫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市民和学生。供图|秦风老照片馆/FOTOE
1948年10月,蒋介石再次来到北平,指挥辽沈战役。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和平易主。图为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市政府对“天安门”进行的几次修缮工作:
A.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北平市政府对天安门进行了简单修缮,包括屋面拔草,瓦面查补打点,清理鸽粪,修补门窗等。
B.1952年,北京市政府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缮,包括更换腐朽的木构件,更换破损门窗,重新油饰彩画。
C.1969年,河北邢台发生7级地震,天安门城楼受损严重,国务院最终决定:彻底拆除城楼,在原址原样重建。
我同样用一组照片来看看新中国天安门的风采。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图为阅兵式上骑兵经过天安门前。供图|FOTOE
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画像并非一直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只有“五一”和“十一”才悬挂。图为1956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单位举办的环城赛跑,运动员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的情景。供图|吴雍/FOTOE
1970年国庆,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这是重建后的天安门,设计使用年限据说是1000年。北京日报图片库
天安门重建后琉璃瓦上的向日葵图案,一直保留至今。
这是我们现在去北京,能看到的天安门了。

04
天安门广场变迁
天安门广场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源于1914年。而在此之前,天安门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如上图)
1914年5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了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拆除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
北平解放后,天安门广场迎来了第一次改造。

01.首先是清除广场上成堆的垃圾,光从天安门城楼就拉走了几大卡车鸽子粪。
02.然后修缮了天安门城楼,修建了观礼台、竖起了新中国第一根22米高的电动国旗杆,迎来了开国大典。因广场旗杆与天安门之间的距离不满足游行队伍的宽度,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被移动了6米,这曾引起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不满。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北京日报资料图

03.之后几年,天安门广场上最重要的工程是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经过广泛征集意见,最后决定建在五星红旗旗座以南,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修建中。北京日报冯文冈/摄

04.修建纪念碑的同时,天安门广场也在扩建。“千步廊”、东西三座门被拆除,封闭的广场终于被打开。

1958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北京日报冯文冈/摄

建国10周年,天安门广场迎来了第二次改造。
1958年是建国十周年,如何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中国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脸面”的天安门再次被寄予厚望。
01.拓宽长安街
据《北京日报》报道,长安街由原本十几米扩宽为80米,最宽处可以容纳120列游行队伍通过,必要时“甚至能起降飞机”。
1956年拓宽前的东长安街。北京日报图
拓宽后的东长安街。北京日报图
02.广场东西两侧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几大建筑的建设。
早在延安时,毛主席就有一个心愿:“革命成功后,一定要建设一个容纳得下万人的大会堂,使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商计国家大事。
人民大会堂从1958年10月动工开始,仅仅用了10个多月,便实现了这个心愿。

翻拍北京历史资料,大会堂原地旧状。北京日报图库

大会堂施工过程中。

1959年9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外景。北京日报高宏/摄

经历这次“改造”,天安门广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突破旧时的格局,改头换貌,有了今天的形制。
1959年,“十一”庆祝活动。北京日报王一波/摄

1970年国庆,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北京日报图
1976年9月,天安门广场迎来了第三次改造。
随着毛主席的逝世,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任务,纪念堂选址在原中华门的位置上,位于正阳门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
按照中国的传统,纪念堂本应坐北朝南,可是这样会背朝天安门和长安街,所以最终确定为坐南朝北,北面是入口。
这样,主要的参观人流从长安街过来,可以先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然后到毛主席纪念堂,参观路线也比较合理。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主体结构工程4月底胜利完工。
1977年5月21日 毛主席纪念堂。
至此,这个举世瞩目的广场确立了最终的规模和格局。
1988年 鸟瞰天安门 北京日报 叶用才/摄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
05
天安门的规制
作为一个建筑师,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规制是有所了解的,有本刘敦桢先生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值得爱好者去看一看的。
中国古建筑承重结构都是木构的,所以防火和防虫方面有局限性,能完整存世的确实不多。我们今天的天安门虽然是建国后翻建的,但是完整的复原了历史原貌
明清的古建筑虽然在规制上没有唐代的宏大,但是多了细腻和唯美之感。下面我想从“平面、立面、细部”三个方面介绍下天安门,也普及一些古建筑知识。

A
平面

古时称大殿“门五阙、重楼九楹、彤扉三十六”。重建后的天安门就是有城门五阙,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
平面长61.6米,宽32.5米,面积1920平方米。大殿共有60根直径约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的荷载。
我国古代认为,九是阳数之最,五为阴数之尊,九五相合象征帝王之位。天安门当时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B
立面

对于立面我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如下图。
先从比较直观的颜色来说。天安门的配色采用的是“红色和金色”的搭配,看上去既热烈又厚重,与五星红旗的配色是一脉相承的。
天安门从基座底部至正吻兽头顶总高:22.6米,从上到下可以3段:屋檐,柱廊(大殿),基座(城台)。
天安门的屋檐有两层,所以术语叫“重檐”,天安门的屋檐形式叫“歇山”(是仅次于庑殿的第二高规格形式),所以加起来叫“重檐歇山”。比天安门规格更高的是太和殿的屋顶,叫“重檐庑殿”。
中国古建筑屋顶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下图。
除了屋顶有说法,屋脊也有规制,详下图。
角脊上还有“仙人和走兽”,具体排序详下图。
大殿呈现在立面上的主要是柱廊和被屋檐遮挡形成的进深感
大殿的正立面由36扇门窗组成,为我国传统的菱花格式,连续不断的花纹构成一幅简洁整齐的图案。窗的下部为雕花裙板,雕工精美。
大殿内是红漆木柱宫灯高悬,和玺彩绘雕梁画栋
基座(城台)从地面到台顶高12.3米。上层长116米,宽38.76米,面积为4500平方米,下层长120米,宽40米,底面积4800平方米。整个城台外观呈立体的等腰梯形,城台顶部设有汉白玉护栏。
C
细部
金丝楠木
古代宫殿的木屋架和装修均用上等的楠木。天安门的漆木柱、梁枋和斗拱等楠木用料主要来自于四川、湖广、浙江和山西。
金砖
一直有一种“金砖铺地”的说法。“金砖”特指江南、苏州烧制见方二尺细料方砖。此砖供皇帝专用,始称“京砖”。后因这种砖敲击有声,声如金钟,亦被称为“金砖”。
宫灯
天安门城楼大殿内,悬挂于梁柱之间的17盏大型玻璃宫灯。
之中大厅正中最大的那盏八角宫灯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辅灯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八角宫灯和六角宫灯一起组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图案。
其他
另外中国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和玺彩绘也是精美无比。木雕和石雕也是集结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工匠,精雕细琢而成。另外在修复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宝盒,内含金元宝、红宝石、朱砂、五彩粮4件宝物。
06
我爱北京天安门

北京城历经三千年,天安门历经六百年,天安门"广场"历经百年,他们见证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伟大崛起。
天安门虽然在规制上没有太和殿的规格高,但“他”是全国人民的最爱。因为“他”代表着人民。每个中国人都能目睹五星红旗飘扬在广场上,只要他愿意。
天安门从皇家御用到人民群众都能亲身膜拜,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吾辈后人更当每日勤勉,为新中国奋斗不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