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上,期待与古人的艳遇

古道示意图。左侧红线为富地坑古道,右侧红线为嶂下古道,中间灰线为莲花山脉山脊线

清林说:“东江看到古道,就像见到美女那么兴奋。”话虽糙,不过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的确,我对古道情有独钟,走在古人走过的古道上,脑海里如同放电影一般,想象着古人在这古道上川流不息地穿行。走在古道上,我期待与古人来一次“艳遇”。

三月底的时候,我与同伴走过从惠东白盆珠镇富地坑村上山,翻越莲花山脉到海丰的富地坑古道。在山脊上遇到一位从海丰山脚村庄上山采野生茶叶的老乡钟大哥,他说:这条古道从山坳到海丰那边的山脚,也是石阶古道。由于那次我们是自己开车去的,只能原路返回,没时间走通海丰一侧的古道。但是心里总是念念不忘,想着找时间走通这条古道。

五月上旬,再次约了两位山友,从海丰这边走通富地坑古道。我们从海丰埔仔村开始出发,在岭下村再次遇到上次采茶的钟大哥,真是有缘!他热情邀请我们进他家喝茶,我们因要赶时间上山,就婉拒了。

从岭下村开始上山。五月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了,爬没多久,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幸好本山有两处山泉水可供补水,洗把脸,凉,爽!天热消耗体力大,走一段就要歇一会,从山脚到山脊的垭口,大约五公里路,居然走了四个半小时。想起采茶的钟大哥那天说他只要走一个多小时,心里只能说一个字“服”!

同一座山,两侧的山形、植被都各不相同。上次走的是靠惠东一侧,山路较为平缓,树木茂密;而靠海丰一侧则坡度较陡,可能是海边风大,树普遍不高。正因如此,靠惠东那边因为树木茂密,地上见不到什么阳光,没怎么长草,因此古道更加明显;而海丰这边树木不高,地上长满杂草,古道给遮挡大半,看上去就没那么明显了。

到了山脊的响石垭,如果沿古道往惠东方向下山,就到了山脚的富地坑村。因为上次走过,这次就不重复了,我们沿山脊右转,翻过卡子栋山峰,下到另一边的垭口——三坑凹。这里又是另一条翻越莲花山脉的古道——嶂下古道,嶂下古道从惠东白盆珠嶂下村翻山到海丰埔仔村,前几年我们曾经走过。

嶂下古道和富地坑古道同样翻越莲花山脉,呈“倒八字”形状,北侧惠东这边的起点嶂下村和富地坑村相距较远,南侧海丰这边起点埔仔村和岭下村相邻。嶂下古道翻越的垭口三坑凹,海拔830多米,富地坑古道翻越的垭口响石垭,海拔较高,有980多米。

相对而言,嶂下古道修得更好,石板更宽更平整,看得出嶂下古道的工程量更大,我想当年嶂下古道走的人会更多吧。我们沿嶂下古道下山返回海丰埔仔村,可惜的是古道在半山就被修水电站的机耕路挖断了,到了半山的水渠就只能走机耕路下山。

这两条翻越八九百米海拔的古道,是古代连通海丰沿海与惠东山区的重要通道。这些翻越山脊的古道相当陡峭,无法推车,甚至连马匹都走不了,只能靠人的双腿走。今天我们背着双肩背包,包里只需装着水和食品,再加部相机顶多十来斤重,都走得半死不活。我难以想象,在古代人们还要挑着沉重的担子,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形?

古道两旁有不少杨梅树,都特别的大,有的看上去已上百年。看得出是人们特意保留下来的,为的是杨梅成熟时,可供路人采摘解渴。如今,古道少有人行,这些杨梅是“寂寞开无主”了。我们有心来到,可是杨梅未熟,一颗颗青青的杨梅果挂在枝头上,古人是望梅止渴,我们却只有望梅兴叹了。

上图为富地坑古道惠东段

三月底在山脊上遇到的采茶钟大哥

再次遇见钟大哥,再合个影

富地坑古道海丰段,大部分被杂草遮掩,只有竹林里比较明显

嶂下古道惠东段

嶂下古道的垭口——三坑凹

嶂下古道海丰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