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走过各大博物馆,馆藏陶瓷极品赏析

唐代三彩双龙耳瓶

这件 “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

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

  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

宋代官窑圆洗

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宋代官窑贯耳扁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室南渡临安(今杭州)后,先后在修内司和郊坛下设官窑,以供朝廷所需,分别称为修内司官窑、郊坛官窑。两个窑址分别在今杭州市凤凰山下的老虎洞和乌龟山找到。器型多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修内司官窑是宋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其官窑的特点是胎细釉润、色青带粉红、釉有深浅之分,有蟹爪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特征。

这件南宋官窑贯耳瓶即仿古代青铜器造型。高23厘米 口径9.4×6.4厘米足径6.3厘米,为清宫旧藏。南宋官窑代表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这件大瓶型仿古青铜壶端庄典雅,胎薄体轻,釉质肥厚光润如玉,开片如“蟹爪纹”。敞口,粗颈,扁圆腹,高圈足,足边两侧有两个圆孔。颈部凸起弦纹两道,两侧贴两筒形耳。通体施粉青色釉、肥厚莹润,开米色碎片。瓶口及棱角转折之处,釉层较薄,呈现出浅紫胎色。足底无釉,露出铁黑色胎骨,这件南枕头官窑瓷瓶,无论胎、釉、型等方面均显现出官窑器的典型特征;庄重古朴的仿青铜壶式样,在官窑传世品中罕见,比一般的盘、碗更为珍贵。

宋代哥窑胆式瓶

宋代哥窑烧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宋代汝窑青釉盘

宋代汝窑青釉盘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高3.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2.6厘米。釉色为莹润的天青色,素雅清丽,底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应为当时宫廷中的陈设用瓷。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传世的仅见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宋代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

宋代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尺寸:高25.1厘米,腹径10厘米,足径6.7厘米。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由河北定州博物馆藏。净瓶为佛教徒使用器物。仿佛塔造型,腹部饰仰覆莲瓣纹,颈中部附一相轮状圆盘,器身一侧塑龙首流口,其造型非常少见。此瓶制作精细,釉质莹润。胎质白腻,釉色乳白微泛灰,稍有垂浆釉痕,足底无釉。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技法,瓶上颈划覆仰莲瓣纹,以双弦纹隔开,相轮形圆盘,鼓面饰覆莲纹两层,下颈饰弦纹,肩部刻覆莲纹三层,上腹部刻缠枝花纹,枝叶蔓卷,下腹刻仰莲纹四层。纹饰富丽华贵。小口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状圆盘,溜肩鼓腹,下腹修长,卧足稍撇。瓶颈上半部分及肩、下腹刻多层凸起的莲瓣纹。器身一侧塑龙首流,头高昂,颈粗短,前额突耸,双角并合后折上扬,怒目,侧耳,上颌启扬,露门牙和舌尖,下颌短饰一撮龙须,造型巍峨挺拔。

净瓶属于佛教僧侣出行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供饮水或净手之器,后也成为佛前供奉之物。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唐代的邢窑之后兴起的一大白瓷窑系。自唐代始创历经五代、宋、金四朝盛极而衰,一直以烧造白瓷为主。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藏传世或出土的定瓷精品曾给我们留下过深刻的记忆,定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确当之无愧。窑址位于今河北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

宋代繁昌窑仙人吹笙壶。此壶影友治邑在第11帖曾经上传过一次,但他是拍摄于安徽博物馆。我的这幅角度略有不同,摄于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的大型展览。

繁昌窑仙人吹笙壶

繁昌窑仙人吹笙壶为北宋时期烧制,1965年宿松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这是一件宋代繁昌窑青白釉瓷酒壶,为仙人吹笙造型,取材于>王子乔吹笙凤鸣神话故事。王子乔为春秋时期周灵王之子,擅长吹笙,每当他吹笙学鸟鸣时,便会有凤鸟从天而降,随其笙鸣起舞。繁昌窑址在今安徽繁昌县,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此壶制作精致,构思新颖,保存完税,造型非常独特,展现了古人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有情趣,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的一个名叫柯家村的山冲之间,它也有着与“哥窑”相同的故事。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这个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不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为“柯家冲窑”。繁昌窑是一个以烧制碗、盏、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所烧器物素雅青白、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现藏于黄山市博物馆的“狮座白瓷枕”就是该窑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宋时烧造瓷器重釉轻胎,加之技术原因,该窑产品胎质粗厚而釉质却莹润无比,透明如玉。繁昌早期产品多泛豆黄色,呈鱼籽开片,晚期釉色泛翠,呈冰纹开片,比如著名的“牡丹划花执壶”,壶高22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4厘米,喇叭型小盘口,长流直升微弯,酷似天鹅之颈项,壶肩捏有两系,釉水丰润肥厚,白中泛翠,开片呈冰纹,壶腹用双线一分为四,并刻划有四朵仰俯有致、花叶对生的牡丹,壶足与底露胎,足圈积浓釉处开片,在光照下闪烁出淡绿光彩,曲柄宽扁并刻划四线装饰,手感如执玉带。宋白瓷素有“涕泪者佳,牡丹划花者最佳”之说,此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特征俱符,是繁昌窑宋中后期烧制的上品。繁昌窑约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虽然此后再无烟火,但它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宋代青白瓷酒壶、温碗

宋代青白瓷酒壶、温碗尺寸:高25.2厘米,安徽宿县元祐二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制瓷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宋代人们改变了前代惯用铜器和漆器的习尚。这套青白瓷酒壶、温碗是宋代最常见的酒具,由温碗和酒壶配套组成,在当时称为注碗、注子。温碗曲线形的口沿和酒壶陡折的肩腹,展示着酒文化中直与曲、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令人观之而回味无穷。淡雅的色彩、简洁的刻画又透露了宋人的儒雅心境。由于碗内的热水可随时更换,因此使用这套酒器可以达到时刻保温的目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宋人对饮酒的嗜好以及其中的诸多讲究之处。

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宋代青白釉镂空香熏

青白釉镂空香熏系宋代(960~1279年)制作。尺寸:高14 厘米,口径12.7厘米。1995年南京江浦星甸出土,由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宋人熏香有颇多讲究,除居室用香炉外,还有用于熏衣被的“卧褥香炉”,“绣床渐满,香球无数”,在家时可置于衣被中,出行则携于袖中。宋时皇室宗族入内时,妇女袖中常自持两个小香球。北宋刘敞作有《戏作青瓷香球歌》,可见瓷质香球是人们常用之物。南宋有诗曰:“手束柔荑调雁柱,袖翻纹锦出香球。”此香炉晶莹温润的釉色、熏盖的镂雕缠枝牡丹造型配上优雅的清香,无不突显宋人的清新脱俗。

空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指在陶坯体上透雕花纹。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已有透雕圆孔为饰,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薄胎黑陶把杯,把柄上就有多种镂空纹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薰都有透雕纹饰;宋以后镂空装饰日益发展;清乾隆(1736-1795)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达到顶峰。

金磁州窑虎形瓷枕

磁州窑虎形瓷枕系金大定二年(1162年)制作。尺寸:高12.8厘米,长39.6厘米,宽19.5厘米 。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枕以虎为造型。猛兽为枕可镇妖避邪、早得贵子。唐代韦后的姐姐出嫁后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金代器物纹饰常出现虎、豹、鹿等,也与其民族“秋捺钵”(秋天狩猎)的生活习俗有关。此枕将虎的威猛及水鸟的灵巧和谐地组合一起,体现了工匠的丰富想像力。枕底有墨笔行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张家”十一字,应是买主随手写下的。瓷枕为夏季寝具,宋代瓷枕上有题诗为:“久夏天难暮……一枕最幽宜。”磁州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以白地黑花装饰为特色,画面活泼自然,笔法简练豪放,图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官窑所缺乏的奔放、洒脱的自然之美。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宋代耀州窑青白瓷  

  宋代哥窑双耳尊

  宋代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

  宋代定窑白釉孩儿瓷枕

  宋代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

  宋代官窑贯耳青瓷瓶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这个梅瓶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乡观音山沐英墓陪葬品,后被人盗走。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名叫陈新民的南京市民得知被盗文物“青花梅瓶”出现,于是他通过文物中间商的介绍,百般周折,最终找到了梅瓶的下落。为了保护这绝世珍品,他不惜倾家荡产凑了10根金条,3根给了中间商,7根给了那个文物持有者,换回了这件元末明初的“青花梅瓶”。两年之后他将此瓶无偿捐献给国家,现由南京博物馆珍藏。中国科技馆的展览可能是借展的,或者展览的复制品。前不久,报纸上曾经刊登过许多广告,某家公司复制了600尊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高仿品,每尊23900元。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

高21.5厘米 口径3.5厘米珐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末期创烧的,彩料从法国进口,雍正六年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炼出了国产珐琅彩料。借鉴其他美术门类,将诗、书、画、印入瓷,烧造出最具艺术性的雍正珐琅彩。

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两地进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进呈;炼制彩料,绘画题诗及烧造是在清宫造办处进行。一般由宫廷画院画家绘画稿本,名书法家题写诗句,然后皇帝亲自审核画稿,名师良匠负责烧彩。雍正时珐琅彩瓷器上所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与清宫廷画风一脉相承。珐琅彩瓷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体现出浓郁的皇族气息。

元代景德镇青花凤首扁壶

此壶高一八.七厘米、底径四.五厘米、口径四厘米,一九七零年北京市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藏。该壶造型奇特。小口短颈,矮圈足,腹体扁圆,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壶柄拳曲作凤尾,配上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散现象。扁壶造型新颖独特,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配上精美的青花纹饰,相互衬托,使其更增添几分艺术感染力,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部分用于外销国外市场,如西亚地区等,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

元代琉璃三彩镂空龙凤纹熏炉

出土于西城区黄寺汽车修理厂元大都遗址,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通高37厘米,口径22厘米。炉顶为博山形制,在嶙峋的山石之间盘绕一龙,炉有两直耳。炉腹圆鼓镂空,有透雕凤纹饰,炉腹下承三兽形足。该炉为琉璃三彩器,色彩斑斓绚丽,艺术感染力较强。玻璃制品因其本身的透明度、光泽度或者用料和制作方法不同而有多种名称,琉璃即其名称之一。琉璃较一般意义上的玻璃而言,透明度略低。元代琉璃业较为发达,尤以建筑琉璃饰件为甚。

元代均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

均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元大都遗址发掘高潮中出土的一件珍品,西城区新街口后桃园元代居住遗址出土。瓶身虎头上的“王”字仍清晰可见,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元代钧瓷在造型上继承和发展着金代钧瓷的风格, 以粗犷豪放的风格为神韵, 排斥秀巧规整的风尚,最为突出的地方表现在作品尺寸。在唐宋时代, 钧瓷赋予了王者风范, 故讲究大小方圆的制作模式, 尤以宋代钧官窑有着严格的限制, 大不过“九五之尊”,也就是限制在一尺之内。 而元钧不但超过了一尺, 而且还有二尺以上的作品, 双耳连座瓶将近64厘米。

元代钧瓷在制作手法上, 已采用了贴花、刻花、雕浮、堆雕、透雕、镂孔等工艺, 与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宋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装饰上更多地附会着其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件钧瓷连座双耳瓶,它以荷口为饰, 寓意合家快乐、团结一致, 同心向上;以祥瑞作颈饰,寓意风调雨顺, 四季平安, 年年有余;以威猛刚强的双兽作腹饰, 取其镇宅辟邪、延年益寿的功用;以透孔六龙座, 象征六合一统,天下太平, 万民永固。 整体造型寓意纷繁,实乃游牧农族之哗宠之举, 天真和肤浅之举跃然而出。

元代青花瓷四爱图梅瓶

元代青花瓷四爱图梅瓶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陪葬品,2006年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因此被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四爱图中的四个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

林和靖(967——1028)爱梅、鹤: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人(一称钱塘人)。北宋著名诗人,“和靖”是宋仁宗赐的缢号。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周敦颐(1017——1073)爱莲: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其《爱莲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王羲之(303——361)爱兰:字逸少,琅琊临淅人(今山东临淅),东晋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喜爱兰花。

陶渊明(365——427)爱菊:名潜,字亮,洵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其咏梅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三国时期兽耳青瓷卣

  东晋时期青瓷虎子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

  三彩天王俑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南北朝北齐青釉人物狮子纹瓷扁壶

  元代青花大维德瓶

  元代蓝釉白龙纹盘

  清代珐琅彩莲荷纹盖碗

  清代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清代霁青描金游鱼粉彩转心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