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敏:中医可以治愈糖尿病吗?有哪些优势?如何治疗?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在先天因素(遗传)和后天因素(饮食、运动、年龄、肥胖等)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尚无根治的药物或方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患者对糖尿病的疾病性质以及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同时又受到一些不实广告等的误导,有病乱投医的情况十分常见。他们误认为中医药能够治愈糖尿病,甚至有些患者放弃正规治疗,寻求灵丹妙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最终不但没有有效地控制疾病,反而出现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中医药在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增强患者体质、延缓糖尿病患者衰老,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方面存在着优势,但不能达到所谓的根治,绝大部分患者需要联合西药。

徐晓敏: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哪些优势?

我们知道,中药在降糖方面与西药无法比拟,尚未发现能够代替降糖西药的中药,那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还有优势吗?答案是肯定的。

糖尿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而降糖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血糖达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自觉症状,如口干,口渴,乏力等,以及各种慢性并发症,即使血糖达标也难以缓解和控制。改善自觉症状是中医药治疗的其中一个优势,中医治疗重视个体化,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制定、调整治疗方案,并以症状的变化来判断疗效。针对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的口干,乏力,腰腿酸软,头晕眼花等症状,通过辨证论治,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可得到较好地缓解和消除。另外,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则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另一个优势。多数研究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可有效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甚至对早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而对中晚期并发症则有延缓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采取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改善自觉症状、防治慢性并发症上的优势,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徐晓敏医师: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情志因素、饮食因素、运动过少、久服补药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根据这些病因,强调在采取节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的基础上选用针灸药物等综合治疗,与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观念和模式基本吻合。

节制饮食:我们知道,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西方提出饮食治疗是在1796年,比中国晚了1000余年。早在唐代孙思邈即已提出消渴病人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指出了节制饮食是消渴病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进一步提出:“此病特忌房室,妒火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提出糖尿病患者应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

调摄情志:《黄帝内经》中记载:“长冲直扬……心刚……多怒”的人易患“消瘅(即消渴病)”。金代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夫消渴者,或因饮食服饵失宜,……或因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提出情志不调,精神抑郁者易患糖尿病,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主张糖尿病患者应调畅情志,心绪平和,学会找“乐子”。

运动疗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关于消渴病的论述中说:“先行十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唐代王焘又说:“食毕即行步,稍畅而坐。”说明中国古代即已提倡采取运动疗法来治疗糖尿病。

其他疗法:采取以上治疗措施仍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则应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针灸、药物治疗。

徐晓敏:尽我努力,解病痛者疾苦;做己所能,让更多人满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