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峰:《王九峰医案》补肾五法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王九峰(1753~1815年),清代医学家。名之政,字献廷,九峰乃其号。丹徒(今属江苏) 人。少年学医,刻苦攻读,自少得家传医术,精于医药。学成行医,诊务繁忙,每日病家踵门百余人,每诊一病者,由弟子书方,从学者众多,后皆有成就。
《王九峰医案》由王氏门人集其临证医案整理而成。公开发表最早见于公元1927年,是在上海中医学会发行的《中医杂志》上分期刊出,共49个病证。1928年沪上医家秦伯未辑集41个病证,编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1936年王硕又重新编纂出版,书名《王九峰医案》,系铅印本。
综观王氏补肾法不外如下五方面。
       

1、温补命门法

温补命门是通过温补命门之火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此法的方剂有:治疗水肿的附桂八味汤去泽泻,加沉香、冬白术、甘草、陈皮、肉果、炮姜、牛膝;治疗积聚的附子治中汤;治疗命门火衰、食入呕吐之反胃的金匮肾气丸;治疗遗精的经验秘真丹。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洋参、附子、肉桂、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冬术等。
王氏根据《内经》论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膻中为阳气之海,生化著于神明,命门为阳气之根,长养由于中土,故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益火之本,以消阴翳,离照当空,化生万物,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治患者洞泄,又值大产,脾肾双亏,脾失健运,肾火不足,脉来细弱无神,有血枯经闭之虑,当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熟地、山药、冬术、洋参、五味子、肉豆蔻、吴萸、附子、补骨脂、罂粟壳、石榴皮煎汁泛丸。

2、滋养肝肾法

滋养肝肾,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王氏多用于肾阴亏肝木旺的证候。常用滋养肝肾方有:治遗精的三才封髓丹合水陆二仙去人参,加海螺、生地、洋参;治耳聋的知柏地黄丸加木通、柴胡、橘红、茯苓等;治目疾的杞菊地黄丸加减。
如治疗月经病,王氏认为:“经以应月,月以三十日而一盈,经以三旬而一致,象月满则亏也。亏极则病,阴亏则火盛,火盛则逼血妄行。……厥阴之脉,上出于额,与督脉会于巅顶,下络少腹,水不涵木,阴不敛阳,巅疼腹胀,脉软数无神。仍以壮水潜阳为主,冀其气血各守其乡。”
治经期巅痛腹胀时,常用洋参、生地、麦冬、五味、当归、白芍、茜草、乌贼骨、生牡蛎、玉竹、枣仁,以蜜水为丸,缓治为效。

 3、交通心肾法

交通心肾是治疗心肾不交的方法。王氏治自汗不寐由肾水不升,心火不降引起的自汗不寐,用六味地黄丸加枣仁、阿胶、鸡子黄;治由心肾不交而产生心烦意乱,不知所从,脉来软数无神,有惊悸健忘等病证时,常用洋参、归身、五味子、菟丝、怀药、茯苓、杞子、萸肉、大生地、麦冬、冬术、龟胶、鹿角等药。治年甫二十四,两天皆虚,纳谷不丰,频频走泄的年轻遗精患者,用地黄汤加蜜楂、夜交藤、淡菜。王氏指出:“体倦食少,劳心耗肾,心肾两亏,脉不宁静,心相火旺。阴虚精遗于下,阳虚热冒于上,心肾不交,水不济火。”

 4、补肾纳气法

补肾纳气是治疗肾不纳气的方法。此法在《王九峰医案》中多用于咳嗽哮喘病案中,治喘咳剧,痰多气阻,额上有汗之症,用蜜炙麻黄、蜜炙苏梗、党参、茯苓、半夏、海参、姜、枣等药物,以调中养胃,纳气归窟,子母相生。而当正气不能运营,致使孤阳浮越,无所依从,喘鸣肩息,动劳益甚,脉来细数兼弦,当以附桂八味加沉香。
王氏指出,咳嗽病证见于脉来沉滑而疾,湿痰雍结肺胃之间。痰嗽气急气促,胸次不爽,面色戴阳,此乃肾亏,子盗母气,以《外台》茯苓饮加减。“进《外台》茯苓饮,喘促已平,痰嗽较减,气机已展,湿痰已运,方可用拟清上实下,培土生金。”此法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萸黄、茯苓、五味子、杏仁、远志、补骨脂、胡桃肉等。

 5、引火归元法

引火归元法是治肾的虚火上升的方法。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称为“浮火”或“浮阳”。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腰酸腿软等病症。王氏治哮喘常用金匮肾气引火归元。治“心火上,舌为之糜,肾虚不能济火”的熟地黄汤去萸肉,加鳖甲、龟版、五味;如治“二气素虚,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衰败,水不制火,舌为之黑”的知柏八味丸去萸肉,用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宿疾阴亏,巅顶时痛,面色戴阳,脉来软数,浮阳上扰清空”的地黄汤去萸,加桂,缓解头痛。又治耳聋的平补镇心丹,以上病下取之意。
王氏说:“肾为藏水之脏,肾虚则水不能上升,心火无由下降,壮火食气,二气不能别走清空。阴液下亏,脉络干涸,气血源流不畅,是以耳内常鸣。……壮年固不足虑,恐衰年百病相侵,未必不由乎此,岂仅耳闭而已哉!以澄心静养,遗抱舒怀,辅以药饵,方克有济。”提出了治疗与养生相结合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