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恐袭后两周:听一听不同的声音

要了解新西兰

年轻的总理身着黑衣戴着头巾,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对恐袭者的谴责以及对死者的哀悼。新西兰以让全世界羡慕的速度,迅速修改了枪支法案,全国范围内禁止军用半自动枪械和突击步枪。

“这不是我们(This is not New Zealand)”是惨案发生后一直被人强调的观点。这不是新西兰该有的样子,地理上的与世隔绝,自然环境的优越,所有人沉浸在那个纯净、友好、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的描述里。

当恐怖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终于在新西兰酿成惨剧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思考,这是来自于外部世界还是根植于国家自身。

新西兰人早就知道,绿色、和谐、安全的国家在国外的形象仅仅是相对的。但在这个国家的过去或现在,种族主义并不陌生。大多数诚实的人都承认,每一项健康、住房和社会统计都表明种族主义-有意或无意。

新西兰人权专员保罗·亨特(Paul Hunt )说,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这场灾难”,但新西兰有一种自满情绪让他感到困扰。

新西兰人对自己的的人权记录非常自豪,新西兰是最好的之一,但仍然存在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承认它们。存在伊斯兰恐惧症,存在种族主义。”

亨特说,现在是时候认真关注国家的人权缺陷,并就人权问题进行成熟的辩论,以及言论自由和仇恨言论之间的平衡。

毛利委员会执行主任Matthew Tutaki表示,新西兰人声称他们不是种族主义者,然而社区当中有一部分人的确是。一名毛利记者更是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于新西兰社会内部歧视毛利人的担忧。

对很多人来说,新西兰的恐袭事件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将社会内部早就存在的种族、宗教甚至白人至上问题深切地暴露出来。

除了国家层面,社会各界也迅速对恐袭惨剧做出回应。马戏团给恐袭事件后的志愿者们送票,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祈祷默哀活动,温暖和爱心结成一张网,所有人都在向穆斯林团体传达着友善。

只是,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方式表达哀思、传递慰问呢?

阿德恩总理戴着头巾脸色肃穆的照片,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上;奥克兰某学校因此更改校规,允许穆斯林学生戴头巾上学;在上周五广场上默哀的人群里,不同肤色和发色的女士都戴上了头巾,以示悼念。

有人不禁发问,戴头巾等同于穆斯林,我们是否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受害穆斯林的同情与安慰?对于一个规定必须遵守着装的学校,开放戴头巾上学是否意味着矫枉过正?下一步是什么?允许学生着蒙脸面纱?

读者玫瑰留言:在这里生活就应该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怎么还会准许在当地的学校戴头巾呢?这样好像不太合适!不知道到底应该谁适应谁?还是全世界的人都应该适应这样的穆斯林文化呢?

读者老谭兄在朋友圈写道,我诚心地为基督城的受难者们表示同情与哀悼,我愿意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但这不代表我认同全国要以戴黑头巾的方式来表达敬意。尊重应当是相互的。

近日,新西兰一家穆斯林网络组织在Facebook上发表公开信,表示要将奥克兰华人社区的捐款退回,希望这笔捐款用于改变中国穆斯林的处境。笔者阅读了其完整的公开信后,一时完全无语。里面充满了道听途说、猜测与臆想……而这种利用非常时期,将单纯的善心行动扭曲为政治层面的做法,实在不是很高明。

有网友给华文媒体留言说,钱是给死难者家属的,他们有什么资格拒绝?网友Miya说,尴尬了。听说华人这次反应非常迅速,几个小时就捐出100多万。赠给真正需要并懂得感恩的人吧。

就像在所有方面一样,新西兰对这场悲剧的反应是有平衡的。我们消除的每一个自由,都是那些讨厌开放社会的人的胜利,但从来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允许新西兰人使用半自动枪或那些易于修改的枪,现在是时候摆脱它们;对社交媒体上的滥用可能带来的每一种压力进行法律层面的追究,即现场直播和随后复制肇事者视频进一步引发对已经无法形容的犯罪的反感及心理不适进行追责,这都是强力手段的体现。

同时,在我们的言行中,我们必须毫不吝啬地公开采取公平、温暖、包容、宽容和善良的新西兰价值观。

悲剧已然发生,对于惨剧的原因的分析和反思,以及未来发展道路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在世界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却唤醒了原始的、生物性的种群认知和地盘领地意识。阿德恩总理的疗伤安慰性讲话,解决不了移民国家内部的种族裂痕。当前世界上的恐怖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都是基督城恐袭事件的变种。

在这样一片可以算得上纯净的土地上,我们呼唤自由平等;但同时,也绝不惧怕面对问题。唯有理性思考感性投入,才会遇见更好的新西兰。

—END—

商务合作、供稿,请联系:

nzmessenger@xtra.co.nz

0064 3 3380168

全纪录 · 新西兰

新西兰信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