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慎终追远(1—9)

孝是教化社会风俗最基本的手段。古时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表述,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有“慎终追远”的词语。孝道与改善民风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等先人的去世。

慎终,慎重地办理丧事,即按照“礼”的要求安葬和祭祀去世的父母等先人。 
        远,指祖先。

追远,追念逝去的祖先,即祭祀祖先。

【译文】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祭祀久远的祖先,自然就会使人民的道德风气日趋仁厚起来。”

从《论语》的记录可以看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从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鬼神,但他非常重视丧礼祭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不应该只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对孝道的传承。通过祭祀之礼,用以培育个人、家庭、家族对父母和祖先尽孝的情感。

《礼记·王制》规定“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郑玄说“乡,乡饮酒、乡射。”所以,“六礼”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丧礼和祭礼在礼中最为重要,在当时普遍流行,但其中也含有大量的迷信和神话。为此,儒家专门对“六礼”进行整顿,作出新的解释,如《荀子·礼论》。
        儒家如此重视孝道,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忠是孝的外在表现,是家庭伦理向社会伦理的延伸。《论语》时常出现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就是希望把人们塑造成忠孝两全、有着很高道德教养的的君子。只要每个人都做到孝和忠,家庭一定会安宁,社会一定会安定。

当今社会,同样非常重视孝道的培育和传承,专门将“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就是让世人“慎终追远”。但是,也要防止一些“孝”的变味和异化。有的子女,父母在世时不知孝敬,父母去世后却大摆排场,以示孝道,世人皆知这是假孝;有的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收取财物,更是背离了“慎终”的初衷。甚至在一些地方打着“礼尚往来”的招牌,变着花样办酒席收礼金,左邻右舍被人情所累,家家户户都不堪重负,据说逼得有些家庭实在找不到办酒席的理由,只有在母猪下仔时抓紧操办酒席,以此来回收自己一拨拨送出去的礼金。如果此风盛行,民风怎么会变得淳朴厚道?

看来,不仅仅是在对待父母要尽孝上要“慎终追远”,在传统的礼节传承上也要“追远”,千万不要让优秀的礼仪变得庸俗和世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