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怎样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孩子11岁,老师反映在校注意力不集中、发呆,性格变内向了,越来越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存在自我中,写些不读书、烦读书等消极的东西给同学们(传播读书方面消极的思想),隐藏心思,爱看小说、电视和打游戏,在学校心理测试分数高(心思重、逆反),在家表现是乖乖娃,给家人报喜不报忧,请问这些情况反映孩子是不是存在心理问题?
明镜解析……
一般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11-13岁)开始会建立自我认知体系,也就是去区分我和我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与周围的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又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的自我意识出发,孩子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敏感的,而自我意识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建立独立思维和独立行为的模式,那么,就会发生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状况,比如少言寡语,行为乖张,又或者是相反的,罗里吧嗦,动作夸张,总之是和以前有很大的反差表现,而这都是孩子在探索自我的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需要偏离再回归。
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和严重两种情况,也都伴有非常明显的行为和思维异常的情况,还包括生理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和时间和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关。老师描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发呆,性格变内向了,越来越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存在自我中,写些不读书、烦读书等消极的东西给同学们(传播读书方面消极的思想),隐藏心思,爱看小说、电视和打游戏,”,从字面信息可以大概判断是一般心理问题,而且是短时间的。而这些表现背后都至少对应了一个心理动机,而这个心理动机又和另一件事有关,因此,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关系,需要解决的是找到心理动因并进行处理,这样改变了动因也就改变了行为模式。而比较难的是找到什么是心理动因。
其实心理动因就隐藏在这些表面现象当中,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分析出来“对什么注意力不集中”“是否有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呢”“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是什么”“彼此认为的注意力是否是统一标准”“注意力集中有什么好处”等等,都需要分析,越详细越清晰越明确越容易发现动因,也越方便修正。同时,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而不是父母自己想当然,包括老师和同学也有不全面、不公正、不清楚的时候,任何理解和认为都是合理存在的,只不过,既然是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就需要以孩子为主,他是当事人,父母能做的就是陪伴和提醒,而面对任何孩子的反应都是接受和允许,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父母是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他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而父母也才有更多的机会来协助孩子成长,否则,就会出现关系僵持和破裂的局面,每当这个时候,有的父母还不自知,依然认为是孩子“叛逆”了,不管不行,要不就真的不管,要不就是完全管控,而这就是父母的控制了,却不是接受和允许,孩子也不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太多关于自我提升的点,势必损耗时间和精力,还有人力和财力,这也需要父母自我反省到底要关系还是要面子呢?
总结,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需要寻求专业专职的人来做全面而详细的评估才能确定,仅仅一个测评表是非常片面的,不足以全面而科学的了解。抛开心理问题,前期的预防工作其实是最重要也是最简单操作的,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越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平时就有很多这样的机会,稍微觉察一下就不难发现,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手机,一起分享情感生活。有的父母做不到不是因为不能做,不会做,而是因为不想做,不愿做,只有提升自己的理解维度,在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可能才知道那只是众多特点中的一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