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暴走,你需要教会他们“好好生气”
倩雯是个初二的女孩,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来到咨询室,想要心理老师教给她一些方法,尽快调整状态投入学习。看上去倩雯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和目标,只是缺少一些方法。可她那么理性,又聪明,以往的成绩也很好,不像是没办法的孩子。倩雯语速很快,她说自己是很理性的人,一心想要解决问题。
心理老师微微点头:“倩雯你可以慢慢说,这次考试你有认真准备,可是当看到结果并不理想,你有什么感觉呢?”
倩雯愣了一下:“我感觉......没考好。”
“嗯,看到自己没考好,你觉得震惊?失落?......之类的?”
“我感觉天都塌了。”
倩雯的眼睛红了,但一瞬间,她收住了自己的情绪,变得正常。
“刚才,你......”
“我才不要哭呢......在妈妈面前我是不能哭的。”
“哭了会怎样呢?”
“她会不耐烦,觉得没必要,哭解决不了问题。”
“你是怎么想的呢?”
“妈妈说的对,但我还是很难过啊......我怎么这么没用啊......”
大人希望孩子快乐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爱着孩子们,希望他们总是能够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尽可能远离愤怒、悲伤、憎恨、恐惧、不安这类负面情绪。孩子若能保持笑容、充满活力,我们就能够放下心来。
但是很遗憾,不管我们有多么期望,孩子们都不可避免地、一定会感受到负面的情绪。一旦孩子遭受这些负面情绪的侵袭,我们就希望赶快把他们从情绪里面拖出来,我们希望他们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策略。
在做情绪教育时,我们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每次还会总结说情绪有进化上的意义,负面情绪可以保护我们。
道理虽如此,但又觉得似乎哪里不对:既然情绪没有对错好坏、都具有功能,为什么我们还是对负面情绪避之不及呢?遇到开心、快乐你会想要感受它、留住它,但遇到负面情绪只会想要躲开它,或者赶快“调节”它。
不被允许的坏情绪
“我哭他们嫌我烦,我生气他们比我更生气。在他们面前,我不能有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 Emotional invalidation (情绪无效性或情绪否定),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当A有某些情绪或感受,而B却对A的情绪感受加以否定、打压、忽略或嘲弄,那么我们便可以说,A的情绪被否定了,而B对A做出emotional invalidate的动作。
在成长过程中,若我们的情绪或感觉,总是得不到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的认可,久而久之,我们渐渐会明白:原来自己的某些情绪总是“不对的”,或是“可笑的”。当我表达时,没有人会去正视我的感受,于是我们便学会,当心中有情绪,尤其是被社会视为负面的情绪时,自己就会先自动化地否定内在这些自然而然,没有所谓对或错的情绪,逃避它、打压它、漠视它,并且极力想把自己的情绪,转换为“理智的”、“正向的”情绪。
这群人最常使用的防卫机制通常是“理智化 (intellectualization)”或“隔离(isolation)”,因为感觉不到、拒绝承认,自然就不会痛苦。然而,负面的情绪,得不到承认与接纳,丧失被聆听及处理的机会,只好化为暗流,潜藏于心。在外部压力增加或者遭遇应激事件时,突然冒出来攻击别人或者攻击自己。
比起消极、焦虑、抑郁,人们通常更不能接受的是愤怒。一个郁郁寡欢的人,我们还会想要去关心他,帮助他,但面对一个愤怒的人,通常很少有人敢走近他的,因为愤怒会妨碍到别人,还可能造成伤害。
家长们也往往不愿意正视自己孩子真实的样子,自己没能好好控制住孩子,会被别人当成一个不合格的家长,这让人很不安。因此父母们非常害怕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希望孩子从小听话就好。
“坏情绪”信使
谁都会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但如何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当地发完脾气,可就难了。
——亚里士多德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与各种情绪和平共处,但这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情绪像是一个信使,即使是最麻烦的情绪和感受,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到它向我们释放信息,理解情绪对我们的提醒、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行动,情况又会如何呢?
我们都知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当坏情绪出现,我们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想方设法控制它、除掉它,它怎么会甘心?
我们越了解自己如何思考、行动、感受,就能把生活过得越好。
功能不良的情绪反应源自于我们对自己缺乏真诚,以及与体验的疏离。否认、逃避可能暂时舒服一点,但却没用。情绪不是全部的你,当你允许自己接触、体验真实的情绪,才有机会看见看清情绪的成分、理解情绪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
孩子的“坏情绪”告诉大人什么呢?
“我有情绪、我有需求,希望你们注意我。”
值得留意的是,认可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我们同意他们的情绪表达是适当的,只是在告诉孩子:“我看到你的情绪了,我体会到了,也愿意努力了解,并且尊重接纳你的感觉。”情绪没有对错,会不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适应等等,并非取决于内在有什么样的情绪,而是他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找情绪出口,如果孩子能够慢慢平静下来,可以引导孩子描述事情、给情绪命名。如果不能,家长可以不带指责地告诉孩子:“我很想听你说,也愿意支持你,但现在这个气氛我没办法,也许冷静一下我们再谈。”
不要简单的用成人自己的想法来评估孩子的情绪,也不要试图说服他。你以为的原因和道理孩子未必这么想。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很难理解你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思考自己的行为后果。等情绪强度降下来之后,与孩子合作,确定这种情绪在当时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什么功能。可以去教孩子下次如何不被情绪掌控,如何适当表达情绪,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人际影响。
始终以一种真心要帮忙的心态,而不是一味地想要把情绪灭掉。家长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是坏情绪导致了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学习情绪管理、消灭坏情绪,孩子就能像从前一样。殊不知,情绪只是一个线索,我们要好好珍惜,别让被丢开的情绪成为孩子心里的伤。
我们要的不是孩子当下忍住情绪,而是在未来,当我们无法陪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们能否自己调整心态,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