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温(wěn)”的讲究
与“温”有关的词语,不少。温度,温情,温暖,温良,温和,温柔,温厚……我一时也组不完。
总体上,“温”是个好词。但查工具书,说它“古同瘟”。这又明显地不好了。隐隐地含着一种歧视。
而在皖北村人那里,它往往就是顺着不好的路子,走下去,延展开来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干(gǎn)温(wěn)”。
乡村的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天跟庄稼,跟土地打交道。他们的衣着穿戴,基本上都不甚讲究。乃至包括发型,耳根子后边的灰尘,都烂一股子土味。不只如此。他们说话的腔调,坐卧的姿势,也都有自己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惯。
但也有的人,不知不觉之间,有着改变这样习惯的念想。比如留个长发,走路时那么骄傲地一“甩”;穿衣服,讲究个有角有了棱,裤子上沾了灰,用手指头轻轻一弹;走起路来,笔挺着……这都传递着“干温”的信号。
很多年前,我在乡政府上班。家属院里有一位老干部的少爷,从外地回来了。他进公共厕所拉屎,必要带一张大报纸,摊在地上。再脱掉外面的裤子,轻轻地放在报纸上,然后才肯蹲下。费了这些事,为的就是防止蹲下把笔挺的裤子,弄皱了。那时见过的,都说他“干温”。而以我看,他该是“干温”人中的极品了。
按说,“干”与“湿”相对应。但皖北人有“干温”,却少有“湿温”一说。除非故意而言,一般很难听得见“湿温”的。
颇有点儿意思的是,皖北村人的“干温”,他们也常常简称为“温”。在他们看来,会“温”的人,能“温”得起来的人,多少有点儿脱离群众了,跟多数人不合群。这也是“温”所蕴含的贬义所在。
而乡村里有那么一些“假能”的人,通常也会叫人贴上“温”的标签。所谓“假能”,即是无能而能,不能而能;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而且他们的语义中,多话,多事,惹事,问闲事……都可以用“假能”来概括,归于“假能”这个筐里面。人家说起“假能”的人,“假能”的事,多是这么一句话:“看他温的不轻”。
当然,在皖北乡人那里,“温”所含着的负面意思,已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销蚀殆尽了。现今的皖北村人,也开始讲究了。新建的村庄楼房,跟城里的楼房一样的装修。进得屋里,自家人换鞋子,亲戚邻居来了也都很自觉地换鞋子。尽管搁在从前,那就是人人都不待见的“干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