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史:烟台莱州是戏剧之乡
说莱
州是戏剧之乡是有充分根据的。
从“雅”的方面来说,有大戏剧家马少波和虞棘;从 “俗”的方面说,有“蓝关戏”和“蹦蹦戏”。都是“本邑独有,他处皆无”的。
马少波是当之无愧的梨园领袖,战争年代领导胶东文协,进行京剧改革,一出《闯王进京》与延安的《逼上梁山》遥相呼应,同为红色文化的奇葩。虞棘被誉为解放区红色剧作家的标兵,当时解放区的舞台上常演出的剧目:《三世仇》、《瞎老妈》、《龙公坡》、《解放》大多都是他创作或改编的、移植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了我省第一本戏剧作品选集。
蓝关戏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因为它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元代(1206—1268)形成的江西戈阳腔曾开拓了一个光辉的新纪元。到了明代末年,发展为高腔而遍及全国。流入莱州境内的蓝关戏即是高腔系统的一个古老剧种,借助道教文化而繁荣昌盛。清道光初年(1821年),蓝关戏发展为极盛时期,形成了以演唱《东游记》为主的“文蓝关”和以演唱《西游记》为主的“武蓝关”,一文一武,皆轰动一时。
蓝关戏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不用丝竹管弦,音乐独居特色,数百年来,一直沿用这种以“清唱为特点的徒歌形式”,却可以有近百出剧目,其中,像《鸟鸡国》、《刘全进瓜》等保留剧目,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
“蹦蹦戏”更是受到莱州人欢迎的民间戏曲形式。俗话说:“蹦蹦戏,开了台,老婆孩子跑掉鞋”。
蹦蹦戏在莱州又叫“庄户耍”、“满台响”,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流行范围包括莱州全境,而东南山区更是盛行。人们常以此自娱自乐,尤其是妇女,更是喜爱有加,有“一心只顾听小戏,不顾孩子掉在地”
“小戏”指的是演出的剧目,反映婚姻家庭的所谓“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占多数,如《王小赶脚》、《王婆骂鸡》、《王定保借当》等,当然还有连本戏和现代戏,内容十分丰富。
它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是扬琴和坠琴,所以最初又叫“扬琴戏”。音乐也以板腔为主,分为四平、二板两大类。特别是四平腔是由凤阳歌舞演化而来,强调细腻,悠扬委婉,可悲可喜,有很大的适应性,尤其适合大段的抒情,在吕剧的经典剧目中,大段的“反四平”缠绵,抒发女主角的悲情。因而,有人把蹦蹦戏说成是吕剧的早期形态,不是没有道理的。